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和谐幸福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和谐幸福观

ID:9537831

大小:5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0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和谐幸福观_第1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和谐幸福观_第2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和谐幸福观_第3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和谐幸福观_第4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和谐幸福观_第5页
资源描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和谐幸福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和谐幸福观  虽然人人都享有幸福生活的权利,并应得到普遍尊重,然而在一个幸福观呈现多元化并立的社会中,不是每一种幸福观都可以获得合理的辩护。幸福观问题涉及的只是个人的生活态度问题,一个人按照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安排选择生活,只要不违法,人们当然不能专横的命令他应该怎样生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幸福观是一个绝对放任自由的领域。个人和社会对不同的幸福观有权进行比较、审视和评价,这种社会评价不仅不可避免而且是必要的。[1]在伦理学中,幸福问题也像其他问题一样关涉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个人对幸福的追求不能与社会

2、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悖逆。“人总是在追求幸福,只有在合理的价值目的性的引导之下,人的这种幸福追求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才能有一种真实的人生价值及其真实的幸福感受。”[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树立追求和谐的幸福观,实现个人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出一条和谐的幸福之路。  一、创造与享受的和谐——提倡理性的享受生活  小康社会中,人们不再停留于温饱,享受生活和寻求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现实生活的主流,这是小康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现实。因此,实现幸福首先要确立正确的享受观。  首先,要把享受与享乐主义区别开来,坚持享受与

3、劳动相结合,反对享乐主义。在人类的历史上,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本身,而且还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在劳动中享受劳动成果,并且不断创造出新的劳动成果。人类不仅享受着劳动创造出的物质资料,也在劳动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与享受。真正享受的快乐不在于目标是否达到,而在于达到目标所进行的奋斗之中。就享受与创造的关系,马克思说的十分彻底而又深刻:“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属于千百万人。”

4、[3]相反,享乐主义则把人的一己快乐特别是享受物质的快乐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把享受当作人生的幸福,人为的割裂享受与劳动的关系。单纯追求感官享受是享乐主义的基本特征,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是其本质内容,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坑蒙拐骗的泛滥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盛行带来的后果,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让人们生活的更好、更幸福,能够更充分的享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思考幸福,如果不首先把享受与幸福的关系厘清,不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享受观念,很可能导致整个社会价值取向的混乱、社会力量的消极

5、无为。  其次,要把享受与物质享受区别开来,坚持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相结合,反对低级趣味的享受观。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是享受的两个基本方面。物质享受是精神享受的基础,精神享受是物质享受的升华。物质享受决定精神享受,精神享受又会规定物质享受的性质和内容,只有将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有机的统一起来,人的享受才是健全的、科学的、完整的,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的享受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邓小平同志曾语重心长的告诫我们,物质生活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生活的贫穷更不是社会主义。只把经济搞上去了,其他搞不好也不行。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了又有

6、什么意义?所以我们的小康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人民生活的提高。从目前情况看,我国许多地区基本具备了小康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人们的生活设施和生活消费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水平,但人们受传统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影响依然根深蒂固,精神文化生活仍是盲区,文化素质低。针对这些现象,幸福观的教育必须加以正确引导,纠正这种只重物质享受不重精神享受的倾向,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的关系,积极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享受、文明的享受、科学的享受。  最后,要把享受同一己享受区别开,坚

7、持个人享受与他人幸福、社会利益相结合,反对极端个人主义。每个人来到世间就遇到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们在历史提供的、作为前提存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舞台上进行活动,因此,个人享受、发展只有通过社会发展才能得到发展。相反,在利己主义看来,能够满足自我享受是最重要的,他们把自己看成目的,把他人和社会看成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是一个使广大民众能够获得更大利益、更多享受、最终走上共同富裕的社会,我们要以社会为本位,使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如果一个人只把个人享受当作自己的追求,对社会和他人漠不关心,那么整个社会就会陷入

8、一种恶性循环,社会必然会导致人性泯灭、道德堕落。所以,幸福观教育要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和把握享受问题,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把个人享受与他人幸福、社会利益统一起来,从而使小康社会的精神环境更加和谐、美好,使小康社会中人的享受得到更为充实的满足。  显然,否定享乐主义决不意味着肯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