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济人假设发展的反思

对经济人假设发展的反思

ID:9511210

大小:57.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5-02

对经济人假设发展的反思_第1页
对经济人假设发展的反思_第2页
对经济人假设发展的反思_第3页
对经济人假设发展的反思_第4页
对经济人假设发展的反思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经济人假设发展的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对“经济人”假设发展的反思    一、“经济人”假设的提出与发展    “经济人”假设最早源于亚当·斯密(Adam.Smith)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斯密认为“利己性”是经济人的本性,“利己心”是每个人从事经济活动的动机。如果每个人都能自由地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则会实现社会利益,因为他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1](P27)。之后,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Stuart.Mill)在1836年发表的《论政治经济学的定义》一文中指出,“经济人”有两大特征:一是自私;二是完全理性。“经济人”就是会计算、有创造性、能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人。

2、由此,“经济人”的利己本性发展为最大化原则。  斯密等人提出“经济人”假设的基本思想,是建立在一系列苛刻条件基础之上的,如完全竞争、信息充分等。然而,这种基于高度抽象的“经济人”假设并没有真正反映人类行为动机的复杂性,过于理想化的内容与现实世界的差异日益显露出来。但是它在逻辑和策略上的部分有效性促使经济学家对“经济人”假设进行不断的修正和扩展,使其更好地与现实社会相融合。    二、对“经济人”假设的完善    赫伯特·西蒙(HerbertA.Simon)从信息不完全及人的“有限理性”的角度对理性最大化进行批判。西蒙认为,经济人实际上是一个寻求满足者,他之所以接受足够好的解,并不是“因为他宁

3、少恶多,而是因为他根本没有选择余地”[2](P38)。因此,他提议将不完全信息、处理信息的费用和一些非传统的决策者目标函数引入经济分析,以决策过程中人们寻求满意解取代最优解。西蒙的有限理性,考虑到信息的不完全、人自身认识和能力的缺陷、所处环境的制约等因素,从而修正了经济人的约束条件,使得追求令人满意的利润比追求最大利润更接近于现实。这为“经济人”假设的现实化开辟了方向。  博弈论对“经济人”假设的完善在于它将行为主体由个人扩展到群体,重视经济人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把对方的策略和对方的支付也作为信息乃至共同知识(monknoartya.Sen)认为:“现代经济学把亚当·斯密关于人类行为的看法狭

4、隘化了,从而铸就了当代经济理论上的一个主要缺陷,经济学的贫困化主要是由于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分离造成的。”[3](P32)森的贡献在于承认经济学在研究世界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时,经济学需要人类“自利”普遍人性的假设,以追求最大化的目标来解释和预测经济生活,但指出应该加入伦理的内容,承认人类行为动机的多样性,使人性假设最为逼近真实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主流经济学对“经济人”假设的修正和补充,使得“经济人”假设更趋完善,更加符合现实。“经济人”假设发展至今,已经脱离了仅仅是自私自利的狭义经济人,而是演变成更为广义的经济人,即“人的行为永远都是在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行为”[4](P76)。    三、“经

5、济人”假设的悖论——利他主义?    “经济人”假设把经济关系建立在利己主义的抽象概念之上,而忽视了精神、道德因素对人追求社会利益的激励作用。也就是说,人们在道德、情感的支配下,会表现出利他主义行为。那么,这种利他主义行为是否与利己主义相悖,是否是对“经济人”假设的否定,下面我们从利他主义行为的动机出发来解答这一问题。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纳入个人效用函数的利他主义是相对的利他主义,虽然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着源于纯粹的道德感、正义感或纯粹利他主义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无条件利他主义”),但这种利他主义在本质上排斥对自己行为的成本和收益的任何权衡,“经济人”模式无法解释这类行为。事实上,一方

6、面,纯粹的利他主义尽管高尚,但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追求的是利己和利他的统一;另一方面,利他主义也需要理性支撑,盲目的利他主义可能不仅不会增进接受者的福利,反而会给双方带来负效用。  其次,要区分相对利他主义行为的两种类型:一种是在亲缘关系群体内部的利他主义行为;另一种是非亲缘关系者之间的利他主义行为。对于第一类型的利他主义,生物学家认为,血缘关系亲密的个体之间之所以会产生强烈的互助互依的利他行为倾向,是因为它们拥有共同的基因,对相同或相似基因载体的拯救也就是对自己基因的拯救[5](p252)。也就是说,对亲戚的利他主义是人类和动物“本性”的持久的遗传特性。虽然这种利他主义具有家族遗传的特征,

7、实际上它可视为“团体利己主义”,这里的“团体”既可以小到一个家庭,也可以大到社区,甚至是地区性或全国性的社会团体,但即便作这样的扩展,这种利他主义仍是一种自利的“团体利己主义”。  在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更多地表现为非血缘的关系,我们更多关注的也是这一类型的利他主义。贝克尔(Beeker)认为,只要认真对待和分析社会相互作用的存在这一事实,就可以对所有这种类型的利他主义行为作出统一解释。在他看来,利他主义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