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斯基电影作品的哥特元素解析

波兰斯基电影作品的哥特元素解析

ID:9492317

大小:55.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5-01

波兰斯基电影作品的哥特元素解析_第1页
波兰斯基电影作品的哥特元素解析_第2页
波兰斯基电影作品的哥特元素解析_第3页
波兰斯基电影作品的哥特元素解析_第4页
波兰斯基电影作品的哥特元素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波兰斯基电影作品的哥特元素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波兰斯基电影作品的哥特元素解析著名的法国导演、犹太人罗曼波兰斯基(RomanPolanski,1933)在世界影坛上具有显赫的地位。在其将近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他共创作影片四十余部,显示出惊人的才华。《罗斯玛丽的婴儿》(1968)、《第九道门》(1999)、《钢琴师》(2002)等影片,都以鲜明的个人风格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波兰斯基囊括了包括奥斯卡在内的多项国际电影大奖。其本人的命运多舛和备受争议,更是令其电影蒙上了一层神秘感。  波兰斯基电影在创作风格和美学追求上是多样化的,但对其作品进行梳理不难发现,波兰斯基早期一直偏爱惊悚、悬疑、恐怖类

2、题材,在电影中透露出浓重的哥特意味。哥特一词在西方文化中是恐怖和神秘的代名词,在建筑、文学与音乐领域都有哥特概念。现代社会中,哥特风格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类影像塑造的特点。哥特元素并不仅仅是指电影中出现吸血鬼、骷髅、狼人、女巫等人物形象,或古堡、地窖等场景,亦并非指电影中出现血腥、凶杀等能够刺激观众感官的情节,而是能够体现出一种彻头彻尾的恐怖与怪诞,在电影的叙述中制造出紧张的气氛使观众备感紧张,即使在离开电影院后依然对影片中的阴暗之处心怀恐惧。波兰斯基电影的成熟之处就在于没有将恐怖感流于表面,而是将外部世界的塑造与人物内心世界进行充分结合,令人回味无穷。

3、  一、波兰斯基对死亡的诠释  死亡是人类的终极恐惧,人具有恋生的本能,当生命不可避免地走向毁灭时,人便会在潜意识中感到巨大的焦虑和震撼。现实生活之中绝大多数的观众距离死亡仍然有一定的距离,然而电影却可以展示给观众一个更加残酷无情的世界,让死亡赤裸裸地呈现在观众的面前。哥特电影往往将叙事的焦点集中在人类面对生存与死亡的两种态度,电影中充满暴力、血腥、撕心裂肺的哭喊等与死亡有关的元素。主人公往往都徘徊在死亡的边缘,观众则通过剧中人物的挣扎而生出对他们的怜悯和同情,从而在观影结束后产生自省,积极地珍惜当下的人生。而波兰斯基则更倾向于表现人在一种平静而绝望的

4、环境下不断被折磨、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境遇。  以《怪房客》(1976)为例,电影中的主人公波兰裔青年塔尔科夫斯基住进巴黎新公寓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逐渐走向死亡的过程。前任住客西蒙肖的自杀,让塔尔科夫斯基有了搬进来的机会,然而内向的他却在入住后不断受到周围人的排挤。邻居们极为古怪,严禁塔尔科夫斯基在夜晚中发出一丁点儿声响,不然就要不断地投诉他。他们的一个眼神或嘲弄的语调,都在慢慢积累,给予塔尔科夫斯基巨大的心理压力。但是作为一个无依无靠的青年,他注定只能步西蒙肖的后尘,丧命于这栋吞噬人的怪房屋中。《怪房客》的杰出之处,就在于它并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敏感孱弱

5、的年轻人在邻居的苛刻与冷淡下逐渐郁结而死的故事,而是影射了以波兰斯基为代表的犹太人在世界上漂泊无依、备受排挤、一直为死亡的阴影所笼罩的悲惨经历。塔尔科夫斯基被要求保持安静,这绝不仅仅意味着不制造大的声响,而是意味着楼里的人剥夺了他发声的权利,正如犹太人遭受德国纳粹主义的迫害,而他们无法反抗自己遭受的不公。  而在波兰斯基非哥特电影的作品中,他同样流露出对死亡的渲染和深刻思考。最为典型的莫过于改编自莎翁名著的《麦克白》(1971)和以二战为背景的《钢琴师》。前者拍摄于波兰斯基刚刚经历丧妻丧子之痛后不久,在电影中表现了大量的杀戮镜头,如麦克白的头颅被砍下等

6、。而在《钢琴师》中,犹太钢琴师席皮尔曼在纳粹的阴影下苟延残喘,原本连袖章都拒绝佩戴的钢琴师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最后不得不拉着德军军官的裤子求情,不仅恶疾缠身,还要躲避德军的搜捕,最后虽凭借钢琴技艺活到了波兰解放,故事却在救他一命的德军军官的死亡中结束。如果不是有钢琴,席皮尔曼的最后一点人性都会在恐惧死亡中消磨殆尽。  二、波兰斯基对宗教题材的偏爱  正因为对死亡气息的强烈恐惧,以及在生活中遭遇惨淡现实时的种种悲哀、愤怒或癫狂,人们需要宗教的救赎,在信仰中获得精神安慰,以信仰的力量来营造诗意的生活。另一方面,宗教本身也具有神秘色彩,一旦人们对宗教的信仰过于狂

7、热,同样有可能走向悲剧甚至死亡的结局。在西方世界中,基督教信仰长期统治着人们的思想,上帝与撒旦的概念深入人心。在上帝怜爱、救赎人类的同时,撒旦利用人们在肉欲、金钱上的贪欲和恐惧诱惑人类。与基督教信仰根深蒂固相对的,是因满足了人们的叛逆心理而一直盛行不衰的异教信仰。异教的式微反而给人们的想象留下了巨大空间。在历代的文学、影视作品中一直吸引人们走入撒旦或其他怪力乱神的世界。在尼采、海德格尔等人提出上帝死了的概念之后,传统基督教意义上的上帝更是饱受质疑。这种情况下神秘主义、怀疑主义应运而生,包括波兰斯基在内的导演们也在电影中透过宗教来增添叙事的悬疑、非理性、

8、神秘的氛围。  波兰斯基在电影中不惮于触碰宗教,他在《罗斯玛丽的婴儿》等片中就渲染了撒旦的恶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