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皮下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相关抗原研究进展

表皮下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相关抗原研究进展

ID:9492169

大小:58.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5-01

表皮下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相关抗原研究进展_第1页
表皮下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相关抗原研究进展_第2页
表皮下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相关抗原研究进展_第3页
表皮下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相关抗原研究进展_第4页
表皮下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相关抗原研究进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表皮下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相关抗原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表皮下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相关抗原研究进展  (一)BPAG1:已知BPAG1(230kD)是半桥粒的主要成分之一,研究发现其和桥斑蛋白Ⅰ及网蛋白(plectin)具有同源性,属于同一基因家族[1]。Guo等[2]对去除BPAG1基因小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虽然半桥粒存在,但缺乏细胞内锚斑样结构,并且发现细胞内骨架粘附消失。说明BPAG1在维护半桥粒的完整性及细胞内骨架连接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BPAG2(180kD):也是半桥粒的成分之一,跨越基底细胞膜,与胞外成分如板层素、纤粘素等相连接,并横跨透明层[3]。最近通过免疫

2、电镜研究发现它甚至达到致密层[4]。同时发现它在半桥粒中受到基底细胞胞浆内部分多肽的介导,而且似乎还受到整合素α4的调节[5]。最近有学者用抗BPAG2抗体被动转移给小鼠,成功地诱导出表皮下水疱形成的动物模型,并且发现其病理机制有赖于补体的激活和中性粒细胞在基底膜带(BMZ)的聚集[6]。多数学者认为BPAG2在大疱性类天疱疮(BP)的发病中处于始动地位。  (三)Ⅶ型胶原: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A)患者循环性自身抗体(主要是IgG)识别的表位是Ⅶ型胶原的非胶原氨基端区(noncollagenousamino-termin

3、aldomain,NC1)[7]。免疫印迹发现EBA靶抗原是分子量为290kD的糖蛋白,它由两个145kD区域组成,一个为胶原性多肽,另一个为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非胶原性多肽。由角朊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产生,是锚丝纤维的主要成分,在表皮基底膜和其下真皮组织粘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97kD蛋白:免疫印迹证实大部分线型IgA大疱病(LAD)患者血清循环自身抗体IgA能识别表皮提取物中,分子量为97kD的蛋白质。一般认为它是LAD的靶抗原,但在BMZ中的定位有分歧。多数学者通过免疫电镜研究证实位于半桥粒下方的透明层内[8];但也有学者

4、认为该蛋白位于致密板下方;还有学者认为两者兼而有之[9]。因它在磷酸盐缓冲液中易于提取,说明这种靶抗原在BMZ中的粘着力并不强,有关它的生物学活性尚待进一步研究。  (五)450kD蛋白:FujiZ中的450kD抗原结合。并发现此种蛋白抗原可由人角朊细胞和人鳞状上皮癌细胞表达,免疫印迹证实该患者的血清仅与450kD的基底膜提取物结合,此抗原在电泳时比板层素泳动还慢,它的cDNA已被克隆,核苷酸序列研究揭示它有一个编码92个氨基酸的单个开放阅读框架。从其cDNA推导出的氨基酸序列和目前已知的其它BMZ中的靶抗原明显无同源性,而属于

5、网蛋白家族[11]。  (六)105kD蛋白:Stephanie等[12]报道1例典型的BP患者,1MNaCl盐裂后直接免疫荧光检查示在盐裂后的真皮侧和表皮侧均有广泛的IgG沉积,免疫印迹证实该自身抗原为105kD的蛋白质。金标免疫电镜研究显示它位于BMZ的透明层,并且位于板层素的上面。据此推测这种抗原可能是介导免疫性大疱病的一种新的抗原物质,或是和BP自身抗原有关的一种共存抗原。有趣的是LaZ成分如板层素亚单位等无同源性,并且推测这种物质可由角朊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所产生。  (七)100kD和145kD蛋白:近来报道1例4岁女性

6、LAD患儿,全身泛发性水疱,愈后无瘢痕形成[14]。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发现:IgA在BMZ线状沉积;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检查显示IgA型抗体结合在表皮侧;免疫电镜研究揭示IgA沉积在透明层。进一步研究发现正常人成纤维细胞和DJM-1细胞(于人皮肤鳞状上皮癌细胞)可表达此种抗原,但以成纤维细胞表达量较丰富。利用培养的人成纤维细胞进行免疫沉淀研究发现该患儿的血清IgA至少可沉淀两种特异性的分子物质:100kD和145kD蛋白。他们据此推测这两种蛋白质可能是该患儿血清抗体的靶抗原,并且认为100kD蛋白和目前所知的97kD蛋白可能是同一

7、物质,而145kD抗原未见报道,也可能是如600等和板层素5是同一种物质,而Kkalinin可能就是板层素6。最近有学者报道板层素5和6可被一组瘢痕性类天疱疮(CP)患者的循环自身抗体IgG所识别[15]。LaZ线状沉积;用盐裂或吸疱法分离皮肤间接免疫荧光检测见IgG型自身抗体结合在真皮侧,主要是IgG4。用表皮或真皮提取物进行免疫印迹揭示IgG和200kD的真皮抗原提取物结合;免疫电镜发现金颗粒沉积于BMZ透明层的下部。回顾文献Davis等于1991年曾报道3例类天疱疮样扁平苔藓患者血清自身抗体IgG与盐裂后皮肤表皮侧的靶抗原

8、成分结合,免疫印迹证实该靶抗原分子量也为200kD。它们是否为同一种BMZ成分,及在病谱中的作用等尚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十)45kD蛋白:多数学者认为眼CP特异性靶抗原是分子量为45kD的蛋白质。Pazderka[18]对一组眼CP患者循环性自身抗体进行了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