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郭璞《与王使君诗》的思想艺术成就论文

分析郭璞《与王使君诗》的思想艺术成就论文

ID:9487877

大小:60.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5-01

分析郭璞《与王使君诗》的思想艺术成就论文_第1页
分析郭璞《与王使君诗》的思想艺术成就论文_第2页
分析郭璞《与王使君诗》的思想艺术成就论文_第3页
分析郭璞《与王使君诗》的思想艺术成就论文_第4页
分析郭璞《与王使君诗》的思想艺术成就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分析郭璞《与王使君诗》的思想艺术成就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分析郭璞《与王使君诗》的思想艺术成就论文郭璞《与王使君诗》的思想艺术成就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郭璞《与王使君诗》的思想艺术成就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王导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摘要:《与王使君诗》以给中华民族带来历史大劫难的永嘉之乱和东晋王朝的复兴为背景,讴歌王导在东晋王朝建立和巩固过程中的丰功伟绩和表现出的崇高品德,不但将王导的功业置于事关社稷安危、民族存亡的时代风云和历史巨变中,而且情不自禁地与自己的经历和遭遇结合起来,既表现了对于这场历史大劫难的悲哀,也流露出对于自己蒙难遭遇的伤

2、痛和对仕途坎坷、志不得伸的不平。正是这几个方面的密切交织,使本诗内容丰富,感情真挚,具有历史纵深感和强烈的时代特征,从而使其远远超越了一般颂歌而具有史诗的价值。  关键词:郭璞;《与王使君诗》;王导;永嘉之乱;史诗  1003—0751(2013)12—0159—06  现存的郭璞诗歌作品,除《游仙诗》之外,比较重要的作品还有《答贾九州愁诗》、《与王使君诗》、《答王门子诗》、《赠温峤诗》和《赠潘尼》①等。在这些诗歌中,无论从诗义的深刻性和丰富性还是从艺术表现的高超和精彩来看,又非《与王使君诗》莫属。可惜这

3、样一首重要的优秀诗歌作品并未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大多数文学史著作对它根本没加理会,也未见学者展开专题研究。为了转变这种情况,笔者不揣冒昧对此诗试着做一些探索,以推动郭璞研究的深入发展。  《与王使君诗》全诗如下:  道有亏盈,运亦凌替。茫茫百六,孰知其弊!蠢蠢中华,遘此虐戾。遗黎其咨,天未忘惠。云谁之眷,在我命代。  穆穆皇帝,固灵所授。英英将军,惟哲之秀。乃协神□,馥如兰臭。化扬东夏,勋格宇宙。岂伊来苏,莫知其覆。  怀远以文,济难以略。光赞岳谟,折冲帏幙。凋华振彩,坠景增灼。穆其德风,休声有邈。方恢神邑

4、,天衢再廓。  遭蒙之吝,在我幽人。绝志云肆,如彼涔鳞。灵荫谬垂,跃我龙津。翘情明规,怀德鉴神。虽赖蹔盼,永愧其尘。  靡竭匪浚,靡颓匪隆。持贵以降,挹满以冲。迈德遗功,于盛思终。愿林之譪,乐岱之崇。永观玉振,长赖英风!②  据学者研究,王使君即东晋的王导③,这一认识是正确的。王导(276—339),字茂弘,琅琊临沂人,出身世家大族,生当两晋之交,为东晋开国元勋,任元、明、成三朝丞相,为东晋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使君,官名,即刺史或州郡长官。据《晋书·王导传》记载,王导曾任扬州刺史,故称之为使君

5、。题目中称其官职而讳其名,以表示尊敬和郑重。这里的“与”不是“赠”或“给与”之意,而是赞颂、赞美的意思。一般说来,“赠”,如赠诗、赠言等多用于同辈、同僚之间,而王导曾任刺史,属封疆大吏,后任丞相,郭璞长期充当幕僚,最高的职务也仅仅是徒具其名的著作佐郎而已。二人地位如此悬殊,题目不用“赠”而用“与”,以表示对王导的衷心赞颂,显得十分得体。郭璞给同辈温峤和潘尼的诗,都用“赠”而不用“与”,如《赠温峤诗》、《赠潘尼》,更可证明这一点。再看诗歌的具体内容,都是讴歌  收稿日期:2013—10—23  简介:赵沛霖

6、,男,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天津300191)。  王导的丰功伟绩和崇高品德,明显是献给王导的颂歌,而不是一般的赠答诗。西晋末期,郭璞离开家乡避难江南之际受到尚在刺史任上的王导的器重,“引参己军事”④,即任王导的参军。由此可以看出,本诗是一首下属献给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长官的颂歌。  本诗以给中华民族带来历史大劫难的“永嘉之乱”和东晋王朝复兴为背景,讴歌王导在东晋王朝建立和巩固过程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和表现出的崇高品德。全诗共五章,按内容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开篇即大处着笔,从历史变化规

7、律的角度,交代了王导建立丰功伟绩的特定历史背景;第二部分包括第二、三两章,主要抒写王导巨大的历史贡献和崇高品德;第三部分即第四章,主要抒写王导对自己的重大恩德和诗人对他的感念与惭愧之情;第四部分即第五章,热烈讴歌了王导的精神和品格。  一、鲜明的时代性和历史真实性  对于王导这样一位生平经历与东晋王朝的建立和巩固密切相关的时代风云人物,离开了那段充满民族血泪的历史而讴歌他的丰功伟绩和崇高品德是根本不可能的。诗人牢牢地把握住这一点。诗歌一开始即从宏观历史的大处着眼,拉开了战乱时代沉重的历史大幕:“道有亏盈,

8、运亦凌替。茫茫百六,孰知其弊!蠢蠢中华,遘此虐戾。”诗人从兴衰治乱的交替是社会历史变迁的常态说到两晋之交不可预测的厄运突然降临,外族入侵,社稷倾覆,百姓被迫沦为流民,承受着残酷的暴行和灾难。短短几行诗便构建了一个“永嘉之乱”、“五胡乱华”的生死存亡紧急关头的特定历史语境,就这样为讴歌对象提供了宏阔的历史背景和纵深的历史空间。  在此基础上,从第二章开始,讴歌对象才正式出现。这样的安排如同戏剧中焦点人物的登场,不但一开始就紧紧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