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466733
大小:5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1
《探究跌倒风险管理对预防住院精神病患者跌倒及减轻跌倒造成伤害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探究跌倒风险管理对预防住院精神病患者跌倒及减轻跌倒造成伤害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此次研究选取的是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精神病患者,将这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60例。干预组患者男32例,女28例,年龄在19~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35±3.4)岁,病程在0.6~167月,平均病程为(78.33±8.37)月。其中精神分裂症22例,心因性精神障碍10例,焦虑症14例,癫痫所致精神病5例,其他为9例;对照组患者男29例,女31例,年龄在18
2、~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7.32±4.67)岁,病程在0.5~165月,平均病程为(75.24±9.35)月。其中精神分裂症24例,心因性精神障碍14例,焦虑症8例,癫痫所致精神病8例,其他为6例。两组患者均符合精神病的诊断标准,且在年龄、性别、病程、精神病类型临床资料中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的跌倒管理主要包括对患者的跌倒预防教育,一旦出现患者跌倒事件,要在此对跌倒患者进行指导,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将跌倒事件书面上报到医院的护理中心进行备案。
3、对干预组精神病患者则实施跌倒风险管理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评价患者跌倒风险。医护人员要增强预防患者跌倒的意识,对精神病患者的日常行为活动给予密切的关注。一旦发现患者病情发作,要采取科学的防范措施,避免患者出现跌倒或受到伤害,并对患者的跌倒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价与分析,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给予相应的跌倒风险评估。比如年龄较大的患者,身体机能衰退,要避免出现跌倒的发生,另外一些容易昏厥、意识障碍与运动障碍比较大以及服用有特殊药物的患者,也要给予高度的关注,对其跌倒危险因素进行科学分析,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嘱咐家属配合监督,避免患者跌倒。
4、(2)改善病区环境。对患者的跌倒风险管理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为患者布置一个合理、安全的环境,将一些容易导致患者跌倒的障碍物移除,定时进行卫生清洁,保持地面的干燥,在浴室、厕所门口以及易滑区域设置防滑垫,尽量由医护人员陪同。在患者的床头安装护栏,并设计一些个性化的防跌倒手册,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预防跌倒教育,同时指导家属配合护理,防止患者跌倒。医院要加强基础设备建设,配备监控设备,加大巡视力度,避免患者出现低血压或头晕目眩、视觉障碍造成的严重损伤,杜绝出现打闹、嬉戏、暴力等危险行为,保证患者的人身安全。(3)加强安全护理管理。医院护理部门要
5、完善精神科的各项规章制度,为医护人员提供一个有效的参照标准,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与行为习惯。对于有严重攻击行为的精神病人,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保护性的隔离治疗,避免出现人身伤害;对于身体免疫力差、体弱多病的精神病患者要进行全方位的护理与监控。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基于不同级别的护理,降低跌倒以及其他危险事件的发生。另外,要做好监控工作,尤其是在事故多发时段以及夜间,医护人员要轮流值班,对患者进行有效的监督。医护人员每天定时为患者测量血压,对患者进行肌力、关节以及平衡力的指导训练,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饮食方案以及运动策略,降低直立性
6、低血压以及昏厥的发生率。 1.3 观察指标 精神病患者的跌倒伤害主要分为I级、II级以及III级。I级:患者出现轻度擦伤、挫伤或皮肤小撕裂伤,简单处理观察即可;II级:患者出现扭伤、深度划破或外伤,需要缝合、绷带等相关护理;III级:患者出现骨折、意识及身心状况改变,严重时会出现死亡,需要进行医疗救治。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用的计数资料用x2进行检验,用平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当P<0.05时,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组与对照组患
7、者跌倒发生率的比较 经过不同的跌倒预防管理,对照组中有15例患者出现了跌倒,跌倒发生率为25%,而干预组精神病患者仅有5例出现跌倒,跌倒发生率为8.33%,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 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跌倒伤害程度的比较 对照组患者中有15例患者出现跌倒,其中I级伤害为3例,II级伤害为6例,III级伤害为5例;干预组患者有5例出现跌倒,其中无伤害3例,I级伤害1例,II级伤害1例,无III级伤害,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2.3 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跌倒风险管理依从
8、性比较 干预组的精神病患者48例患者表现出良好的依从性,依从率为80%,而对照组患者仅有23例患者依从,依从率为38.33%,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