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支付方式和范围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支付方式和范围传统国库是分散支付制度,也就是将预算确定的各部门和各单位年度支出总额按期拨付到各部门或单位在银行开立的账户,由其自主使用。这种在传统体制下形成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及运作方式,弊端十分明显: 一、传统国库支付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预算单位账户管理混乱。由于现行国库管理制度实行的是以预算单位设立多重存款账户为基础的分级分散收付制度,财政支出通过财政部门和用款单位各自开设的存款账户层层拨付,重复和分散设置账户,导致财政收支活动透明度不高,不利于对其实施有效管理和全面监督。 (二)支出过程脱离财政监督。预算资金一经拨付给了部门和单位,就脱离了财政监督,财政
2、部门只能依赖各支出部门的财务报告进行事后审查监督,不能及时发现和制止支出过程中的违纪违法行为,各种挤占、截留、挪用资金的现象无法控制,特别是建设项目资金,经过层层截留,落实到具体项目上的资金往往少而又少,容易出现“豆腐渣工程”现象。 (三)资金拨付环节过多。年度预算批复后,财政部门按月、按季或按进度向主管部门拨款,这些资金经过层层转拨和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到达用款单位账户,由于各单位资金都有个逐渐支付的过程,在预算资金按期拨付,由各单位分散保存的情况下,必然会使大量财政资金分散在各单位形成沉淀,而且资金拨付出去以后便脱离了财政监督,大量资金停留在预算单位银行账户上,何时使用以及如何使用,都
3、由预算单位决定,财政部门鞭长莫及。 (四)财政资金运行的信息反映滞后。资金脱离财政监督导致财政收支信息严重失真,难以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和宏观调控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一方面,大量预算外资金游离于政府预算管理之外,政府预算无法全面、准确、完整地反映政府财政收入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资金支出权实际控制在预算单位手中,预算单位若不按公共财政的要求使用财政资金,财政部门无法全面了解整个财政资金的运转状况,难以对财经形势做出及时、准确的判 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支付方式和范围 (一)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支付方式有两种方式,即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财政直接支付,是按照部门预算和用款计
4、划确定的用途和用款额度,根据用款单位申请,由财政部门开具支付令,直接将财政资金支付到收款人(即商品和劳务供应者,下同)或用款单位。财政授权支付,是指预算单位根据财政授权,按部门预算和用款计划确定的资金用途与用款额度,自行开具支付令,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中的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将资金支付到收款人的账户。 (二)国库集中支付的资金范围包括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财政性资金。其中,财政直接支付的范围包括工资支出、工程采购支出、物品及服务采购支出等;财政授权支付的范围包括未实行财政直接支付的工资支出、购买支出和零星支出。 三、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必要性 所谓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即将所有的政府性财政资
5、金全部集中存放到国库或国库指定的代理行开设的单一账户,所有的财政支出必须由国库单一账户集中支付的一种制度。在这种制度下,财政部门对各预算单位的经费不再事先预拨,财政资金的使用,由各部门根据细化的预算自主决定,财政部门核对后准予支出,财政资金将由单一账户进行转账结算。但在实际支付之前,所有的资金都集中在国库,财政部门可以统一调度。这种制度减少了财政支出的中间环节,杜绝了财政资金被挤占、截留、挪用等问题,确保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通过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将预算单位多头开户改为单一帐户;由原来的预算单位自己支付改为以财政直接支付为主,授权单位自行支付行为为辅;财政资金由分散存放改为统一存放财
6、政部门;将原来的事后反馈改为实时反馈,将事后监督改为实时监督。通过近年来的实践看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取得了的很大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有利于财力统一运作,资金统一调度,降低财政资金运行成本,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增强了政府宏观调控力度。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可以有效解决过去财政资金多环节拨付和多户头存放问题。使预算单位的资金全部集中在国库中,预算支出所需资金有财政帐户直接拨付,减少中间环节,使预算资金到位及时,从而有效降低资金划拨支付成本,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率。预算单位结余的财政资金都保存在国库单一帐户和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有利于政府加强资金的统一调度和管理,充分发挥
7、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益,集中财力办大事。 (二)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可以强化财政预算执行,规范了预算单位的财政收支行为,有效的预防单位挤占、挪用和截留财政资金。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把预算执行的事后监督变为事前和事中监督,把对支出预算总额的控制变为对每笔支出的控制,使各项支出能严格按预算执行,从而减少预算执行的随意性,强化预算的严肃性。同时,由于实际资金不到单位帐户,使单位想挤占、挪用和截流财政资金无可乘之机。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