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论郑观应务实而现实的救国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郑观应务实而现实的救国思想【摘要】在晚清走向衰亡的过程中有许多具有爱国思想的先驱人物都提出了他们各自的救国主张,而在这些人物之中郑观应是最具独特色彩的人物之一,其务实而现实的救国主张对近代文人和实业界以及政界都产生过比较大的影响,他的言论在当时可以说是在吸收早期爱国知识分子思想基础上的一次升华,也是从传统到现代的一个过渡。 【关键词】郑观应务实救国 郑观应以《盛世危言》中的卓越见识而为世人所称道。其实他早在1880年编的《易言》中就提出了改良主义思想。不过在当时文化界影响最大的无疑是《盛世危言》。“《盛世危言》在
2、1894年首版发行后,立即得到了广泛的欢迎,传播极快,前后共出了二十多个版本,都很快就售罄。”[1] 为什么会共同受到朝野上下如此的青睐,那就是郑观应在此书中务实的维新思想和深刻的对中国现状的判断与分析以及独到的见解。这在他为《盛世危言》写的自序中便可略见一斑,“六十年来,万国通商,中外汲汲,然言维新,言守旧,言洋务,言海防,或是古而非今,或逐末而忘本,求见其本原,深明大略者有几人哉?”郑观应这些思想认识是否影响了鲁迅,还不得而知,但鲁迅在其《文化偏至论》中,则也有很类似的阐述“近不知中国之情,远复不察欧美之实,以所拾尘
3、芥,罗列人前,谓钩爪锯牙,为国家首事,又引文明之语,征印度波兰,作之前鉴。”[2]再比如,郑观应在自序中还说:“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别考课,使人尽其才。”[3]而则鲁迅在《文化偏至论》更进一步指出:“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4]可以看出,郑观应的改革思想中,更看重的是对人才的重视,而鲁迅则是对“个性”的尊重,是立人,鲁迅对人的认识与解释显然具备了现代意义,而郑观应则基本还是传统文人对
4、“人”的理解。但他又与正统文人的认识有所不同,因为他是在基于近代文化背景下的具有维新和改良思想的一种理解,已经具有了时代色彩,比如他说的人才,首先是提倡“兴学校,广书院”基础上的人才,是指具有能够学习西方有用知识条件的人才。这些观点,比起传统文人的认识,显然又不能同日而语。所以郑观应的思想认识,可以说是在吸收早期爱国知识分子思想基础上的一次升华,也是从传统到现代的一个过渡。他的认识,不仅具有比传统文人更加不固守和更加灵活的特点,更为重要的是他所提出的一些构想,更具有实用和务实性。所以张之洞在看了《盛世危言》后这样评价:“论
5、时务之书虽多,究不及此书之统筹全局择精语详”。“上而以此辅世,可谓良药之方;下而以此储才,可作金针之度”。 郑观应在近代史上,他不仅仅是一个文人,而更是一个具有维新思想的实业创办者,和“实业救国”思想的传播者。因而他的一些设想更有比较现实的参考价值与实用价值。“今之自命正人者,动以不谈洋务为高,见有讲求西学者,则斥之曰名教罪人……于天时人事何裨乎?且今日之洋务,如君父之有危疾也,为忠臣孝子者,将百计求医而学医乎?抑痛诋医之不可恃,不求不学,誓以身殉,而坐视其死亡乎?”[5]可见,郑观应重视的是“审时度势”的灵活思想,而不
6、是一厢情愿的固守。更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他提出了对自身弊病要反省,不护短的客观求真思想。“不薄待他人,亦不至震骇他人;不务匿己长,亦不敢回护己短,而后能建非常之业,为非常之人。”[6]尽管郑观应并没有指出中国文化中或民族性中的短处与弊病有哪些方面,但毫无疑问,这种能够面对当时中国现状的求真务实态度对后来的梁启超和鲁迅不能不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另外,郑观应还提出了办女学以及男女应平等的思想,“人生不幸作女子身,更不幸而为中国女子,戕贼肢体,迫束筋骸,血肉淋漓,如膺大戮,如负重疾,如觏沈灾。”[7]这应该是中国近代最早
7、为女子鸣不平的文章之一,同维新派等人的观点已如出一辙。从这些角度看,郑观应的思想为辛亥革命后和“五四”新文化中提倡妇女解放开了先河。尽管其思想中还残存着一些正统的思想,也是近代文化思想变革中的一个必然过程,是中国正统文化结构过程的一部分,鲜明地体现出近代文化由渐变到裂变的发展历程。 郑观应对“传教士”这一敏感的问题,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嗟乎!中西和局之不能长保者,其必阶于入内地传教乎!何则?西人之要求中国者,通商、传教两端而已。通商虽夺吾民之利,苟能发愤为雄”,[8]这一认识在近代是有远见卓识的,“虽夺吾民之利,苟能发
8、愤为雄”的见解是颇为精辟的,能够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在近代这样一个容易动情的时代,显示了郑观应的理性务实的思想特征,同早期魏源的认识比较,既有相同又有更加理性的一面。我们从他的《救时揭要》到《易言》和《盛世危言》书中的目录中也大略可知其务实求真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