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445215
大小:5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01
《陕北能源产业低碳化的紧迫性、困境及其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陕北能源产业低碳化的紧迫性、困境及其对策 如果说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是依靠能源烧出来的,那么陕北地区就是中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增长的一个缩影,陕北具有资源型区域发展的所有特征-高能耗、高污染,同时还伴随着低效率、低收益.现在,全球变暖已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发展低碳经济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低碳经济模式是顺应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经济转型,保护生态环境,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陕北能源产业发展前景 1、陕北能源产业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初期,陕北地区的
2、能源产业由于受到环境、区位、政策等方面的限制,发展一直处于平缓状态。随着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陕北地区凭借其丰富的能源储备量以及在政策的引导下,以煤炭、石油、天然气开发以及能源化工为主导的能源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且有着较强的发展态势。目前,陕北地区已形成了年产6000万吨煤、48亿立方米天然气、700万吨原油的生产能力的能源产业发展基地,成为我国西电东送、西煤东运、西气东输和西油东用的重要能源供给地区。 2、陕北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陕北地区凭借其丰腴的矿产资源,在改革开放后,迅速脱掉了贫困帽子,并且
3、迅速发展起了以能源产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集群,在促进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同时,还带动了陕北区域经济的增长,为社会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陕北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其一,陕北地区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是实现陕北经济进一步跨越式发展的主导力量;其次,以煤、石油、天然气为主导的陕北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将进一步推动陕西乃至西北地区整体工业水平的提升;最后,陕北能源产业的发展,是我国解决在长期内面临能源供应紧俏问题的重要保障,满足我国能源化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材料需求,弥补国内能源缺口。 二、陕北能源产业低碳
4、化的紧迫性 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人类气候变化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会议提出将经济发展方转变到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根本的经济发展模式,这被视为人类工业革命后的一个重要转变。低碳经济就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发展绿色经济的问题,其核心是产业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对于能源产业发展模式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1、气候变化要求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能源消耗,加上粗犷的开采模式、高能耗低效率的加工技术和全国大量的能源消费,导致我国目前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一跃居世界第一
5、位。从我国国民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就明确提出经济增长与节能降耗并重的能源发展战略,要求全国碳排放量平均值在五年内下降到一定标准。作为目前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能源消费国,我国必须承担起节能减排的重任,而陕北作为我国能源产业基地,其自身的特质就决定了必须推进低碳经济的进程,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优化产业结构,降低碳排放量,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低碳转型。 2、生态环境恶化 在我国,由于只注重GDP的目标,导致用资源的高速消耗来换取经济增长这样的恶性循环,其代价就是对于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6、。其中,陕北矿区周边的生态破坏尤为明显,目前,陕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已经十分脆弱,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加剧,其中能源产业开发区内的水、土壤、空气的污染更是不容乐观,以榆林能源化工园为例,该园区周边的水质已不能满足日常生活所使用,多数河流为工业排污所用,通过环保部门检测,河水中重金属含量远远超过国家标准,局部地区地下水也受到影响;园区周边空气中悬浮微粒日均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57.9倍,严重危害了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自神府煤田开采以来,地表植被被破坏26.6万亩,侵占农田9.4万亩,导致了大范围的地面塌陷和地裂缝,进而使
7、得土地无法恢复到农用地。 3、能源安全保障 经过70年代全球性的能源危机后,经济学家的目光就开始转向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上。作为第一大能源消费国,虽然我国能源总量大,但人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石油消费中,自1993年成为石油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量持续增加,目前我国70%的原油依靠进口,根据目前能源消费的趋势来看,随着今后我国经济的增长,对于能源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加。因此,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着严重的威胁,能源安全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陕北能源产业低碳化发展中的困境 1、资源浪
8、费现象严重 陕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然而在面对这些不可再生的宝贵自然时,当地能源企业在开采加工过程中却没有足够重视其长期内的稀缺性,能源开采率极低,冶炼阶段也是停留在初级产品的加工,资源的没有得到综合利用。长期以来,由于地方政府监管不力,再加上部分能源企业管理水平有限,很多矿区的开采单位都是一些技术水平低的私人开采队,由于利益的驱使,这些资质低的开采组织的目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