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440000
大小:608.93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4-30
《浅析《罪与罚》的“善”与“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19卷第4期新余学院学报V01.19,NO.42014年8月JOURNALOFXINYUUNIVERSn'YAug.2014浅析《罪与罚》的“善"与“恶"●吴雪梅(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400715)摘要:ilt德问题贯穿小说《罪与罚》的始终,这也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宗教探索的主要问题。在道德领域没有纯善与纯恶之分,善恶往往是相随的,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变。同样,《罪与罚>中的人物大多都是善恶相杂的,分析他们身上的善恶,揭示了作者的善恶观。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善恶观;道德观中图分类号:1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54
2、(2014)04—0112—03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生都是坎坷的。亲情方面:年幼丧于结果而不在于动机。还有人认为恶是来源于自由的,上帝母;与父亲关系不和;哥哥的早逝使他承担作为家长的重担;给了人自由,如何运用和选择则在于人自身,有些人会选择前妻相伴不久离世;与继子关系不和。经济方面:由于哥哥的恶,有些人则选择善。欠债以及两家人的生活重担,使得作者总是受经济的困扰,甚不能否认的是在善的底层压抑着恶的成分,在恶中隐藏至不得不为了赚钱而将自己的部分作品粗制滥造。身体方着善的因素,二者在一定条件作用下可能会朝着对方的方向面:一生中的多半时候都在与羊癫疯、肺病等作斗争。著作方发展变化。正
3、如洛斯基在体认陀思妥耶夫斯基氏的思想时面:因为靠著作谋生,写出来的作品总是急着投出去,免不了说:“说到恶,它任何时候也不是绝对的:它一直要么在自身含去求狠心的出版商,就算稿费比同时代的作家低,就算明明知着善的一面,要么至少会导致有助于善的因素的出现。一【¨道会被出版商设限,也无可奈何。思想方面:由于早期接受空二、<罪与罚>中人物的善与恶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在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时被当局逮捕、判(一)主人公一拉斯柯尔尼科夫与索尼娅刑、流放,甚至一生受监视。正是由于其流放经历,使得他的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在周围人眼中是一个善良的年轻思想发生极大的改变。在此期间他充分认识到人民的作用,
4、人,他虽因穷困而辍学,但他的善行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小说空想主义思想被抛弃,转而信仰俄罗斯民族特有的东正教。最后,法庭要给他判刑时,身边的人历数他的善行——虽然贫并由最初的无神论者变为信奉上帝的基督徒,这一思想上的困但却用自己最后的一点钱,帮助一位害痨病的同学长达半转变在其流放归来后写作的小说中表现得极为明显。作者在年之久,长期伺候其年老多病的父亲,直至为他送葬;从着火手稿中明确提出<罪与罚》的主题思想是东正教的观点,并且的房子中救出两个小孩,因此被烧伤——使其减刑不少。他一生都在探索宗教问题,而探索的主要方面恰恰是道德问即使拉斯科尔尼科夫在为自己的思想所折磨、烦闷、苦恼题,<
5、罪与罚》正是一部将道德问题贯穿始终的小说。时,仍然没有舍弃自己的善良。他尽自己的所能施舍和帮助一、善与恶的辩证关系穷人。第一次去马尔梅拉多夫家时,“拉斯柯尔尼科夫临走不同的人对“善”、“恶”的理解是不同的。如佛教认为善时,赶忙摸口袋,随手抓出一把在酒店里拿一卢布找来的铜必须符合四个方面的要求,即对自己有益、对他人有益、对今币,悄悄放在窗13”;旧1将自己通过抵押而来的维持生活的钱生有好处、对来世有好处。只有当这四个方面的要求都达到慷慨地拿给马尔梅拉多夫一家;当在街上看见一个喝醉的少的时候,才能算是真正的善。而老子在《道德经>中则坚持女时,因怕她受到伤害而拿出自己宝贵的二十戈比
6、给警察,让“上善若水”的观点,认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他送少女回家;当马尔梅拉多夫去世时,他将母亲寄给他的生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儒家推活费都给了卡捷琳娜,以帮助她办好丈夫的丧事等等。这些崇中庸之道,将“中庸”看作是对善的一种追求。所谓中庸就善良的行为都是毫无目的的,是发自本能的善心。是没有对立,放下对立的概念,取不偏不倚的中道。苏格拉底如果说这些只是他在金钱上的慷慨解囊而表现出的善认为对任何人有益的东西对他来说都是善,并进一步说:“具良,那么,作者对他内心的痛苦与矛盾的描写则表现了他灵魂体的有条件的善行是不真实的,只有一般善的行为才是真正深
7、处的善良。首先,在收到母亲给他的信后,作者用长篇的内的善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认为:“善是符合目的,其本身是心独自,来表现主人公当时复杂而痛苦的感情。“杜涅奇卡很一种主观判定结果,随着主体和时间的变化,而被赋予不同的会忍耐。”“哪怕卢仁先生是用一块纯金铸成的,或者用一大内容。”块金刚钻做成的,她都不会同意去做卢仁先生的合法姘妇!“恶”是会损害他人的行为和想法。不同的人对“恶”有为什么现在她同意了?这是怎么回事啊?怎样解释呢?事情不同的认识和界定。如苟子认为“性本恶”,坚持判断善恶在很清楚:为了自己,为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