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421817
大小:5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4-30
《传统伦理与人的自身成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传统伦理与人的自身成长我们谈伦理规范与人的自身成长,主要还是道德修养的问题以及如何结合到人的成长过程中以形成高尚理想的人格和道德品质。中国古代哲学家,自孔子、老子以来,都十分重视道德修养,提出了比较丰富的关于修养方法与修养境界的理论。修指修身,养指养性或养心。修养即提高觉悟,培养高尚的品德。修身、养性儒家修身、养性(心)之说,认为人必须提高道德的自觉性,这是保持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体现人的价值的自觉活动。性善论者以为人们具有先验的善性而此善性必须加以发展;性恶论者则不承认先验的善性,而认为是后天习得,肯
2、定人有总结经验的智力,应依此智力改造本性、培养品德。孔子提出修己之说,修己即整饬自己的言行。使自己的言行无不合乎原则,这样就可以安人了。孟子提出养性、修身,宣称: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天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孟子持性善论,所以提倡养性,即扩充本有的善端。孟子亦讲养心,他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同上)荀子持性恶论,所以不说养性,而主张化性。但荀子也讲养心,他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并著有《修身》篇。可以说,修身是儒家所共同重视的,而后世
3、所谓修养,主要是孟子修身、养性学说的发展。《大学》讲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齐家、治国的根本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而修身之道在于正心、诚意,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所谓诚意即贯彻善良意志,使自己的意志纯善无恶,好善而恶不善,即在任何情况之下都坚持贯彻自己的善良意志,包含慎独。慎独,即自己独处之时也严于律己不做坏事。所谓正心即调节感情、端正思虑。诚意、正心都是内心修养的方法。在宋、元、明、清时代,《孟子》、《大学》、《中庸》的修养方法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宋、元、明、
4、清时代关于道德修养的学说,可以归总为三个类型。第一类型为周(敦颐)、张(载)、程(颢、颐)、朱(熹)的修养学说;第二类型为陆(九渊)、王(守仁)的修养学说;第三类型为颜(元)、李(塨)的修养学说。周、张、程、朱的修养论,是正统理学的观点;陆、王的修养论是理学别派的观点;额、李的修养论是反理学的观点。正统理学兼重尊德性与道问学,而比较强调道问学的重要。陆、王学派专门宣扬尊德性。颜、李学派批评理学家专讲心性修养的偏失,强调习行,注重在实际活动中进行道德修养。内外、知行中国古代哲学中所谓内、外有三项含义。一,
5、内指主体,外指客体,内、外即是己与人或己与物的关系。二,内指精神生活,外指物质生活,内、外即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三,内指德行,外指事业,内、外即是德行与事业的关系。哲学家们都重视内、外的统一,但是各家各有所偏重。道德所以为道德,在于不仅是思想认识,而更是行为的规范。道德决不能徒托空言,而必须见之于实际行动。因此,道德修养方法固然包括认识方法,但主要是行的方法和提高生活境界的方法。道德修养兼知与行两个方面。知行问题是中国伦理学说史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庸》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这
6、里明确提出知行次序问题。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儒效》)这里明确提出行贵于知的观点。在宋、元、明、清哲学中,关于知行的先后,有三种不同的学说。程朱学派以为知先于行,有知而后能行。王阳明(守仁)学派宣扬知行合一,以为知行不分先后。王船山(夫之)提出行先于知的精湛观点,对于传统的知行问题作了一次正确的总结。三派虽然立说不同,但是都肯定行的重要。这是中国伦理学说的一个特点,即肯定伦理学说不仅是理论,更必须见之于行动。圣人、仁人最高的
7、理想人格,儒家谓之圣人,其次是仁人。仁者爱人,能爱人即可谓仁人。仁是人人可以做到的,有能用力于仁矣乎,吾未见力不足者。至于圣,必须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那就是尧舜也难以完全做到的。孟子提出圣的四个典型,即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并评论说: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万章下》)清、任、和、时是圣人的四个类型。所谓时就是清、任、和三者的综合。孟子以孔子为最大的圣人。孟子还论述了善人、信人、以至大人、圣人,云: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美
8、,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可欲即可好,人皆好之,调之善人。言行一致,谓之信人。大而化之,谓既充实而有光辉则又无待于勉强,是谓圣人。孟子又提出对于所谓大丈夫的精辟解释: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大丈夫是祟高伟大的人格,应即所谓大人,是坚持原则刚强不屈,不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