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406925
大小:2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4-30
《航班延误尴尬十年 空难再次引发“热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航班延误尴尬十年 空难再次引发“热议”航班延误尴尬十年 空难再次引发“热议”航班延误尴尬十年 空难再次引发“热议” 恶劣天气频发,航班延误屡现,尴尬近十年的航班延误险再次引起公众注意,但与“热议”相比,“冷对”的现实依然难有改观。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航延险当前所遭遇的市场尴尬主要原因之一在于需求方难成规模,险企利益难以确保,而真正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则有赖于航空管理体制和保险运作模式等多重突破。 (1)供需双方均不积极 需求方难成规模也是险企对航延险缺乏兴趣的主要原因之一。 早在2004年,外资财险公司美亚就在
2、推出的两款旅游险产品中涉及到了相关航班延误的保障事宜,近十年过去了,推出此款保险产品的险企仍为数不多,“现在对航班延误进行赔付最多的还是机场方和银行信用卡推出的相关业务。”一家大型财险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2006年5月,中信银行信用卡在国内首家推出航班延误保障服务,只要所持机票是通过指定商旅专线订购并使用中信信用卡支付,飞机起飞晚点达4个小时以上,乘客即可申请赔偿,最高可获达5000元的机票赔付款。而此类业务保险公司却很少涉足,“一个主要原因是现在赔付的算法不太清晰,没有统一的标准,市场费率没有统一起来,
3、所以在研发此类产品的时候,保险公司都还处在尝试阶段。”上述大型财险相关负责人表示。 同时,盈利问题也制约着险企对该类产品的投入。据某险企电子商务部总经理介绍,保险公司现在做航延险主要还是通过渠道,与航空公司和旅游类网站合作,还有一些险企会在自家网站及第三方网络平台上销售,效果不及前者理想。“与传统的航意险类似,诸如渠道费、运营费等附加费占保费比例较高,保险公司很难从中盈利。” 除此之外,需求方难成规模也是险企对航延险缺乏兴趣的主要原因之一。携程网做过的一项调查显示,有八成网友会在出行前购买一份20元的航意险,
4、但很少有人听说过航延险,有的航意险中也搭售航延险,对此大多数受访者都表示不知情。然而,对于很多购买了航延险的乘客而言,赔付过程繁琐,赔付金额抵不过浪费的时间成本更是降低了产品的吸引力。 据悉,一般航延险要航班延误达4个小时以上才会赔付,而十几、二十几元的保费所能获得的赔偿也就在两三百元左右,在仔细衡量后,很多人都放弃再次购买航延险。一位经常到全国各地出差的IT界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如果遇到航班延误需要索赔的情况,通过信用卡所推业务获得的赔偿要比保险公司快得多,手续也更简单。 “如果我有决定权的话,很可能会放弃这
5、块业务。”上述财险公司有关负责人直言,“没有赔付的保险不存在,但要天天出险保险公司肯定受不了,现在航延险是个热门话题,保险公司也就先赚赚吆喝,想盈利还得改变整个行业环境。” (2)多头突破方能做大市场 此类业务的推出并不简单取决于险企的业务创新能力,还牵扯到航空公司的管理体制,甚至有赖于技术的成熟和模式的突破。航延险的尴尬也正在于此:航班的延误几乎屡见不鲜,在这种情况下,航延险尽管有市场空间,但却难以保证险企利益。 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的《2012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我国航空公司平均航班正
6、常率仅为%,创近5年来新低。公报分析,造成航班不正常最主要的是航空公司自身原因,占%,流量原因、天气原因,分别占到25%、%。其中,航空公司自身原因已连续三年位居航班不正常原因首位。 因此,保监会财产保险监管部相关负责人也曾公开表示,希望航空公司投保“延误责任险”,发生航班延误后,由保险公司支付航空公司对乘客的部分或全部经济补偿。同时,延误责任险还可通过上调费率来约束航空公司的航班延误频率,如果航班延误频频发生,保险公司赔多了,下一年就要上调保费。航空公司不愿增加保险支出,就会主动作为,减少航班延误。 而此类
7、业务的推出并不简单取决于险企的业务创新能力,还牵扯到航空公司的管理体制,甚至有赖于技术的成熟和模式的突破。 “要想这块业务未来有发展,必须扩大民用飞机的航空资源,其中的风险不是保险公司能够测量的,是航空公司管理体制存在问题。”某航空公司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据透露,该公司曾专门成立过一个项目小组,研究开发航延险方面的服务,也先后和几家大的保险公司接洽过,“可能双方未能在具体合作方式上谈妥,这个项目组成立一两年时间了,进展缓慢。” 而上述某险企电子商务部总经理则认为,在改进航空公司管理体制问题的同时,市场上还应该
8、有一个需求方的“召集者”,“很多航延险产品现在就是不能很好地契合消费者需求,等C2B模式渐趋成熟,航延险的市场潜力就会被大大激发。” 在其看来,虽短期内想要召集所有乘客的需求不太现实,但可以循序渐进,如由民航总局作为召集人,各家公司先大致测算好赔付,然后再跟保险公司议价、研发产品,保险公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找再保险公司合作。 而互联网的技术手段也提供了这样的可能性。未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