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三国演义》读后感——论曹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三国演义》读后感——论曹操对于《三国演义》,印象最深的就是它的卷首语:“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精辟的总结了历史的发展趋势。书中所描绘的战争场面浩浩荡荡,使人身临其境。尤其是对一些决定三国兴亡的重大战役。对故事核心人物的刻画也可谓是栩栩如生:机智过人的孔明,重情重义的关云长,一心复国的刘备,都是书中脍炙人口的人物。然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一代奸雄——曹操。《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在书中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也无可厚非,因曹操有勇有谋。当董卓专横霸
2、道时,很多官员都畏惧董卓,敢怒而不敢言,更别说有对抗董卓的举动。然而这时,曹操挺身而出要去刺杀董卓,宁可牺牲自己也想为民除害。他的勇气、他的胆识足令人敬佩。但说曹操是奸雄,我则为曹操感到愤愤不平。书中一味地说刘备仁慈,爱民如子。然则曹操又何尝没有爱民如子,又何尝没有仁慈的时候呢?有一回秋冬之际,曹操摔兵出征,经过一片麦田时,便下令谁的马要是踩到了农民的麦穗,便要处斩。可见他也体恤农民。对待投降的将士,曹操又何尝不是仁慈地对待他们呢?书中一味称赞刘备,觉得他最适合称帝。然而,我却认为曹操比刘备更适合
3、当领导者。何以说得?当时有传言,谁得卧龙、凤雏二者之一的辅助,就能成就霸业。而刘备幸运地得到这两位旷世奇才的辅助,简直可以说是如虎添翼。按理说,他应该能恢复汉朝才对。事实上,却没有,何也?因为刘备的顾虑太多了。说到底,他是怕损了自己名声。这使他优柔寡断,错失了许多良机。曹操则不同,他当机立断,也不顾名声不名声的,是个好时机就抓住,因而才得以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三国演义》里把曹操塑造成一个国贼,根本意义上是有其历史背景的,罗贯中身处元代,那时候民众反元思想极为强烈.小说中"尊刘"的思想由此而
4、生.然而,在真正的历史中,曹操远远要比小说中描写的要杰出的多,也好的多。曹操的雄才大略,不仅在的军事上,还见于他在治国上.曹操占据青州的时候,田地荒芜,居民流离失所.农耕不修,经济衰退,简直就是一个无可救药的重灾区.曹操就施行军民屯田制,不仅大力发展了生产力,还从中获得充足的军粮.使民有所食,军有所养.而在同时,其他的诸侯却要差的太远.袁绍的军队在吃桑椹,袁术的军队在吃河蚌.其他各路诸侯,纵兵抢粮,抢得到就吃粮食,抢不到的就吃树叶,树叶再吃不上,就吃人.活脱脱一群混吃等死的垃圾.更别提在他们统治下
5、的黎民,可以说是民不聊生,易子而食啊.吃死尸也成为了流行时尚.比起这些诸侯,曹操让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试想,这样一位有巨大贡献于百姓的人物,如果还是国贼,那么混吃等死的诸侯又算作什么呢?曹操在小说里杀过很多人,象董承,伏完,等保皇派.然而,任何一个历史变革,一场政治斗争,一次权利角逐,都有其血腥的一面.我就请问,假如挟天子的不是曹操,是刘备,难道他会交出自己的权力吗?当初,刘璋待刘备非常好,结果又怎样?连兄弟的基业都可以翻脸夺之,更何况朝廷神器,天下权柄呢?对于曹操,大家也给出了不同的评论。史
6、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光明磊落,字字真挚。曹操感性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事实的确如此。孙权评价曹操:“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 唐太宗说曹操:“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元稹评价曹操:“曹瞒篡乱从此始。”——《董逃行》 司马光评价曹操:“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不
7、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资治通鉴》 当然,人非圣人,孰能无过。对曹操的评论,褒贬不一,这只能留个历史去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