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安徽省中考物理考纲新旧对比

2011年安徽省中考物理考纲新旧对比

ID:9393821

大小:130.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4-30

2011年安徽省中考物理考纲新旧对比_第1页
2011年安徽省中考物理考纲新旧对比_第2页
2011年安徽省中考物理考纲新旧对比_第3页
2011年安徽省中考物理考纲新旧对比_第4页
2011年安徽省中考物理考纲新旧对比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1年安徽省中考物理考纲新旧对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1年安徽省中考物理考纲新旧对比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友推荐    点击数:37    更新时间:2011-4-23一、编写说明本纲要是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编写而成的。考试内容是《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部分规定的内容,包括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关于对知识点的考试水平要求,《课程标准》使用了解、认识、理解等水平层次提出要求;使用独立操作对实验技能提出要求;使用经历、反应、领悟对体验性目标提出要求。具体的含义是:了解指能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

2、本特征等。理解指能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认识介于了解与理解之间。独立操作指能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或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经历指从事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等。反应指在经历的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关反应等。领悟指具有稳定态度、一致行为和个性化的行为观念等。在本纲要中,为方便师生复习,我们使用“知道”(A)(相当于“了解”和“认识”)、“理解”(B)等水平层次对知识提出要求;使用“会”对实验技能提出要求;体验性要求是过程和情感领域等课程目标的要求

3、,已经内含在下表中关于水平要求的描述之中。在学业考试中,对于过程和情感领域等课程目标的要求,我们将会努力通过试题提问的角度、学生答题的要求等各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来。学业考试试题在难度和题型等各方面将继续保持基本的稳定性,突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实验作为物理课程的基本内容的组成部分,它又具有单独的价值,因此,实验仍将作为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在考试要求中将有很明确的说明。我们想通过学业考试试题的内容、试题的形式和答题的要求等各个方面,反映出对实施新课程的要求,实现对课程实施的正确导向。二、考试性质与目标初中物理毕业学业水平

4、考试结果将是初中阶段物理学科的终结性评价的主要依据之一,其结果既是学生的毕业成绩,也是各地高中录取新生的主要依据。初中毕业考试的结果,目标是要全面、准确的反应我省物理学科的学习水平,同时又能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起到促进作用,尤其发挥对课堂教学的引导作用。三、考试内容与要求主题对相关知识的水平要求考试要求一、物质的形态和变化1.知道一般情况下物体以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状态存在。A2.知道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即(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A3.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包括正确读数等)。A会4.能估测一般生活环境中的温度值。(2011删去)A

5、4.知道熔化和凝固(包括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汽化(包括蒸发与沸腾、沸点)与液化、升华与凝华等物态变化过程;知道各种物态变化过程发生的特点(如吸、放热情况,温度变化情况等)。A5.(经历过科学探究2011改为)动手做过“B冰(或其他晶体)的熔化、水的沸腾、碘物质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过程;能正确描述实验现象。6.能用物态变化知识定性解释冰、雾、霜等自然现象的发生的原因。A二、物质的属性1.知道什么叫物体带电、物体具有磁性、导电性、绝缘性等。A2.知道导体、绝缘体的规定;能结合生活实际,说明常见材料中哪些是导体、绝缘体等。A3.知道质量是物

6、体的基本属性,质量的国际制单位是kg,知道质量其它常用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A4.会规范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大小。B会5.(经历科学探究物质密度的过程2011删去)会改为能用实验器材较为准确地测量一般物质的密度;并能阐明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的方法及过程。B会6.理解密度的概念;能使用其定义式ρ=m/V进行简单的计算;能用密度知识定性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现象。B三、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A2.能大致描述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2011增加:即原子是有原子核与绕其运动的核外电子所组成)A3.知道物质是由大

7、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动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A四、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能结合具体实例阐述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时,对所研究的物体运动的描述一般是不同的,即(所谓物体2011删去)机械运动的相对性。A2.知道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分子动理论的又一个基本观点);能运用这一观点解释(生活中相关2011改为)有关的现象。A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理解速度的定义及其数学表达式v=s/t,知道其单位m/s、Km/h等,(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2011改为)能进行各单位间的正确换算;能运用其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包括

8、平均速度的意义和简单的计算等)。B4.知道时间的国际制单位:秒(s),知道其它常用单位及其换算关系。A5.会规范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长度B会6.知道长度的国际制单位:米(m),知道其它常用单位及其换算关系;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