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诗的形成、演变和解体——兼论新诗不是意境诗 (2)

意境诗的形成、演变和解体——兼论新诗不是意境诗 (2)

ID:9387405

大小:49.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4-29

意境诗的形成、演变和解体——兼论新诗不是意境诗 (2)_第1页
意境诗的形成、演变和解体——兼论新诗不是意境诗 (2)_第2页
意境诗的形成、演变和解体——兼论新诗不是意境诗 (2)_第3页
意境诗的形成、演变和解体——兼论新诗不是意境诗 (2)_第4页
意境诗的形成、演变和解体——兼论新诗不是意境诗 (2)_第5页
资源描述:

《意境诗的形成、演变和解体——兼论新诗不是意境诗 (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当前库:文史哲全文数据库(1951-2005)(W8)意境诗的形成、演变和解体——兼论新诗不是意境诗【分类】文学研究【栏目】文学研究【关键词】意境/意境诗/意象/新诗/现代意象诗【期号】200403【总期号】282【页码】51【作者简介】吕家乡(1933—),男,江苏沛县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责任编辑】立华【作者】吕家乡收稿日期:2004-01-08摘要:意境美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演变的。意境的原初义是生于象外的“真意之境”,其中包含着宇宙和人生的先验的真谛;它滥觞于魏晋时代的言、象

2、、意之辨,并接受了佛禅之境的影响。意境的引申义是“情景交融之境”,其极致是“妙合无垠”。意境的引申义逐渐压倒了原初义而广为流行,这种演变反映了古代诗歌创作面貌的变化。“真意之境”多见于唐诗,尤以孟浩然、王维等山水田园诗人的作品最为突出。“情景交融之境”多见于宋词,豪放派的苏轼和婉约派的李清照等皆有典范之作。元明散曲开始放松对意境的追求,转而注重俚俗化的明快和风趣。清末梁启超、王国维的意境说标志着古典意境说的终结。梁启超提倡的“新意境”主要是指西方传入的近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远离了意境的原初义和引申义。王国维在承先启后的意境说的系统建构中也显出难以避免

3、的尴尬。新诗诞生初期以直抒胸臆方式表达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宣告意境诗的解体。新诗的基本发展趋势是现代意象诗的建构。现代意象诗以突出诗人的自我意识为核心,在总体上与古典意境诗大异其趣。但意境美仍应加以继承,作为现代诗美的构成因素之一。关键词:意境;意境诗;意象;新诗;现代意象诗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1-4721(2004)-03-0051-08我在多年的诗歌教研中渐渐形成了一个看法:新诗的诞生标志着意境诗的解体,预示着现代意象诗的建构,新诗在整体上说已经不是意境诗了,因此在新诗美学研究和评论中不宜再用“意境”作为

4、一个基本范畴。我觉得这是个大问题,由于准备不足,一直没敢动笔写成文章。最近读了陈本益先生的《论中国古代诗意境的特征及其文化根源——兼论西方诗和中国现代诗不具有这些特征》[1](P161—177) ,受到启发,把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写出来,以期引起进一步的讨论。我对西方诗歌了解甚少,不敢妄论,本文只谈中国诗歌的演变。意境的原初意和引申义“意境”一词由来已久,把“意境”和“境界”当作同义词交替使用,作为诗学的基本范畴,并加以系统论述的,首推王国维。王国维把他的“意境—境界”说跟前人联系起来,提示我们去追溯其来龙去脉:刘勰(456—520)在《文心雕龙·神思》中

5、指出:“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2](P196) 同时期的钟嵘(486—518)在《诗品序》中提出了“滋味”说:“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3](P162) 这大概是涉及诗歌具有不可言传的意境美特征的最早表述。王昌龄(698?—756?)最早提出了“意境”一词。他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4](P38

6、-39) 物境的“形似”当时并非像后来那样是跟“神似”对应的概念,而是包含着形神统一的要求,有时也称“巧似”。[5](P89-95) “情境”中的“情”并不是限于诗人之情,而主要是指人世间的、别人的“娱乐愁怨”,因此要求诗人“处于身”(设身处地地去体会)。王昌龄谈到“意境”时突出的是一个“真”字。“意境”中的“意”并不是心意之意,而是“真意”之意,陶渊明不是早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著名诗句吗?“意境”就是含有“真意”之境,所谓“真意”就是宇宙人生固有的、先验的真谛。这是三境=================================.47

7、.=================================中的最高境界。王昌龄还分析了诗境的构成:“凡诗,物色兼意下(似应为“意兴”——引者)为好,若有物色,无意兴,虽巧亦无处用之。”[3](P232) “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6](P437) 这里把“物色”和“意兴”对应,把“景”和“意”对应,就为后来的“情景”对应埋下了伏笔。刘禹锡(772—842)在《董氏武陵集记》中有几句话似乎是专就“意境”而言的:“诗者,其文章之蕴耶!义得而言丧,故微而难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3](P287) 

8、后两句里“义”(意)与“境”对应并提,可视为互文,两句都是对“意境”的描述。“境生于象外”的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