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论_物质极大丰富_》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23卷,第1期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Vol.23No.12006年2月 Science,TechnologyandDialecticsFeb.,2006论“物质极大丰富”吕乃基(东南大学STS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96)摘 要:物质极大丰富从根本上说并非是物质本身的增加,不能对此作形而上学的理解。在生产环节,物质极大丰富在于对物质的开发和利用的深度和效益的提高,是对物质数量的需求下降。社会的发展由对资源的依赖转向对知识及其创新的依赖。共产主义最需要的不是物质极大丰富,而是知识极大丰富和永无遏制的创造。在消费环节,认识到
2、物质供应的有限性而改变增长和消费模式;各取所需和占有正在被代之以“共取所需”和共享。需求越来越多地由物质转向精神和创新,转向虚拟现实。虽然文章讨论的是共产主义的远景,但对于推进科学发展观具有指导意义。关键词:物质极大丰富;生产;消费;虚拟现实技术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80(2006)01-0003-04 马克思在描绘共产主义的远景时提出两个标志即两个以及环保等领域,并且参加对海洋和空间的开发。农业用所“极大”:物质极大丰富,精神极大提高。仅就字面而言,极大养植的动物和植物,再加上微生物,用生命来“生产、制造和
3、丰富和极大提高都是相对概念“极大”永无止境,,永远可以加工”所需要的物品和过程。先按预定目标,通过基因工程[1]再大。然而,不能对此持形而上学的观点,极大并非机械得到特定的DNA,然后各种养份都在DNA的指令下,精确的、线性的增长。同时,两个“极大”密切相关。文章探讨“物到一个分子、一个原子地结合起来,生产出所需要的物品。质极大丰富”。显然,物质极大丰富是针对需求而言。对物在这样的生产中,对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远远超过以往任质的需求无非是生产和消费两个环节,因而以下拟从当代科何人工手段。面对这样的生产方式,现有工业的弱势正在暴学技术的发展对生产的影响和消费方
4、式的变化来阐释物质露出来:过度耗用资源,造成生态污染。再者,在生物技术极大丰富。文中并不直接论述精神极大提高,但消费方式的中,我们在养活这些“生产工人”的同时也就已经生产出产品变化会对此有所涉及。虽然文章讨论的是共产主义的远景,了,这样就更加节约生产费用。此外,用生命来生产,副产品但对于推进科学发展观具有指导意义。即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代谢物,如粪便等,以及生产者自己(它们既是生产工人,又是机器设备)都可以很方便地被降一 生产方式改变与物质极大丰富解,再进入新的生态循环中,这样就不会或较少产生污染问可以由四方面讨论生产方式的改变与物质极大丰富之题,可以大幅度
5、减少化学农药、化学肥料所带来的污染;应用间的关系:技术的发展导致对原材料需求的下降、产业结构处理废气、废水、废渣的基因工程及微生物技术,可降解生物提升、循环经济,以及由对物质的依赖转向对创新的依赖。塑料产品,将解决工业排放、白色垃圾等环保难题,实现循环①首先考察技术发展的影响,主要指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和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综合了物理、工程、分子生物和化学的成果,覆生物技术将对物质极大丰富产生重大影响。生物技术盖所有物质,因而能够渗入世界经济每一个角落。纳米技术与传统的农业(含畜牧业,下同)结合起来,农业将由现在从一旦完成设计和开发,生产阶段基
6、本上就不需要投入。由一事初级产品生产,延伸到食品、制药、生物化工、材料、能源,个个原子由下而上生成产品,材料和能量几乎没有浪费,几【收稿日期】 2005-07-18【作者简介】 吕乃基(1945-),上海市人,东南大学STS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STS、技术哲学、知识社会。① 自然,生物技术也会带来新的问题,要求科技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3乎没有废料和排放。工业生产则是由原材料由大到小地切、从开环的末端性治理到闭环的全过程控制的变革,在整个经[4]削、磨,再装配起来,大量消耗材料、能量,还有各种排放。纳济流程中做到“减量、再用、回收”(3R原则)。目前
7、,一些米技术的产品还具有自修复和自适应能力,可以降低维护成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能效为核心的“行动浪潮”在西本。此外,纳米技术可以把一些产品的尺寸做得很小,这也方发达国家迅速涌起。在现场根据用户对各种能源的不同减少了对原材料的需求。需求,按照“分配得当、各得所需、温度对口、梯级利用”的供如果说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对于物质极大丰富的贡献能方式,尽力扩大资源和温度利用空间,将输送环节的损耗[5]主要在材料和生产过程,信息技术的作用则在于通过对信息降至最低,从而实现能源利用效能与效率的最大化。的采集、分析、集成,提高生产、管理、消费和日常生活的效率由上可见,物质
8、的极大丰富,不是或主要不是由单纯正和效益。集成,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