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诚信观对于诚信建设

论中国传统诚信观对于诚信建设

ID:9367470

大小:28.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4-29

论中国传统诚信观对于诚信建设_第1页
论中国传统诚信观对于诚信建设_第2页
论中国传统诚信观对于诚信建设_第3页
论中国传统诚信观对于诚信建设_第4页
论中国传统诚信观对于诚信建设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中国传统诚信观对于诚信建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论中国传统诚信观对于诚信建设的借鉴作用姓名:李建瑞单位:遂昌县科技局诚信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具有神圣的地位。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视诚信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使诚信成为立身之本。在传统诚信伦理道德思想的传播和熏陶下,中国古代社会逐渐形成了诚信守信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评价标准。同时,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责任,它又在维护社会建立和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正常的政治经济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诚信观中的合理成分,是我们可贵的道德资源。但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诚信与现代市

2、场经济所要求的诚信是有差异的。由此可见,中国传统诚信观既具有合理的可借鉴的成分,又具有其历史与阶级局限性,所以需要对传统诚信观念进行传承与转型,以期在诚信建设中发挥其作用。一、传统诚信观应由封闭转向开放转变中国传统道德是一种熟人道德,缺少开放性,因而只适用于狭小的范围。中国传统诚信观扎根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血缘经济之中。按照费孝通先生的理论,在这种封闭式的自然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是一种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中,道德主要是规范人伦关系。在人际关系中,人们之间的信任是建立在熟人之间的身份关系上,人们往

3、往只对自己的熟人、对自己尊敬的人讲诚信,而对生人则可以不讲诚信,是一种“内外有别、亲疏有别”的诚信体系。同时传统诚信观没有平等和公平的含义,它是建立在亲缘基础上的封闭式诚信,讲诚信是根据和自己关系的远近亲疏来决定的,诚信的程度有强弱之分。传统诚信观伴随中华“礼治”文化的生成而生成,它要求臣民对国家要“忠”,臣民对国君要“信”,“信不叛君”、“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等等。因而缺乏平等诚信,它是维护封建等级关系的一种道德规范,也是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工具。传统诚信的这种特征不但无助于市场经济诚

4、信机制的建立,反而还会消解人们建立和完善诚信机智的努力。而在现代社会,交通方便、通讯发达,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和世界贸易体系业已形成,交换的普遍化,使职业分工日益深化和日趋多样化,生产越来越专门化,形成了人们之间的普遍的依赖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大大加强,只要利益上相互需要和依赖,人们就会借助契约形成新的社会联系。经济的全球化使人们在世界范围内联系起来,因此,诚信就必须是社会性的,必须适用于交往中的每一个人。现代社会的诚信不能单纯指部分个体之间的诚信,而应包括公民与法人之间的商业诚信,国家、政府法人

5、、公民之间的公共诚信,等等。现代契约诚信文化的平等性能激发人的创造力,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是人类自身利益、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普遍要求。开放的诚信观,必须是面向所有人、所有地区、所有国家开放,没有等级之分,一视同仁,全部诚信对待。加强荣辱观教育是创设诚信社会的根本保证。在我国开展荣辱观教育,不但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唾弃损人利己、见利忘义的行为,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在社会上下形成诚信的氛围。”二、传统诚信观应由重情义向义利结合转变中国传统诚信道德在价值取向上具有超功利的道义性。一方

6、面,中国传统社会以家国为本位,个人只是家国关系网络中的构成因子,缺乏独立的地位和权利。因此,人们做出某种承诺不以功利要求为前提,履行诺言也往往是没有功利目的的道义行为。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实行的都是重农抑商的政策,商品交换关系以及商品交换所追求的谋利行为往往为主流道德所不齿,而人伦道德则被视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先人们在处理人的道德需要和物质利益需要的关系时,以道德需要为人的首要和本质的需要,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道德的完善,它高于物质利益需要的满足。孔子认为应“见利思义”,孟子强调“先义而后利

7、”,荀子则主张“重义轻利”。中国古代大量的诚信典故中,也流传着古人为义气而“一诺千金”的故事。由此可见,中国传统诚信思想非常重视与义的结合,即在义与利的关系上,更多注重的是义与利的区别与对立,而忽视义与利的统一。这种注重义气的诚信观阻碍了人们以功利心态学习正确认识和选择自身利益的可能性。在一些道德学家看来,“义”和“利”甚至是对立的,“义”是善的化身,“利”是恶的根源,主张“舍利取义”的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因而朋友之间、熟人之间当然不能交易而只能尽义务,否则会被视为势利小人。现代社会不仅承认个体

8、的趋利行为,而且还将之上升为“自爱”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高度。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出发点,而从利己出发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就是“经济人”。这种基于个人利益的利己主义也称为“自爱”。他认为,“自爱”是人类的一种美德,他决不能跟“自私”相混淆。他把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自爱”看成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必要条件,所以利己心有着不可否认的社会作用。“经济人”由于具有利己心,从而驱使他热忠于经济活动,这一行为的客观效应是促进了社会财富的增加,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创造了社会的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