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以生为“本”的学校德育基本路向

探求以生为“本”的学校德育基本路向

ID:9341196

大小:39.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4-28

探求以生为“本”的学校德育基本路向_第1页
探求以生为“本”的学校德育基本路向_第2页
探求以生为“本”的学校德育基本路向_第3页
探求以生为“本”的学校德育基本路向_第4页
探求以生为“本”的学校德育基本路向_第5页
资源描述:

《探求以生为“本”的学校德育基本路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探求以生为“本”的学校德育基本路向【摘要】确立以生为“本”的学校德育理念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内核。以生为“本”之本,乃是学生“至人”“至性”“至我”,因此学校德育必须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奠基。坚持以生为本,得以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引导学生、为了学生为基础,在此前提之下,积极寻求学校德育的基本路向:顺导性情、多维视阈和教师垂范。【关键词】以生为“本”;学校德育;基本路向学校教育坚持德育为首,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核。毫无疑问,学校承担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在社会转型和我国特殊国情的时代背景之下,学校德育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按我的理解,学校德育的具体

2、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心智健全、品德高尚、文明守纪的合格公民,这也就是我们把要求学生“踏实做人,认真读书”作为学校德育基本要求的认识基点。1.学校德育的价值取向首先,我认为学校德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每个人的一生幸福。这是因为,一个有着崇高理想和高尚品行的人,一个拥有完善心智结构的人,一个能够为社会作出贡献和承担义务的人,一个内心充溢对人类同情和爱的人,他的人生才具有饱满的生命张力。他的生活才具有现实的意义和享有充分的幸福。其次,我认为学校德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应是:唤起主体的自我意识,激发学生的至性觉悟,弘扬学生的批判精神,让学生内心敞亮、个性彰显,让学生成为一个求真的人,一个行善的人,一个创

3、美的人。再次,我认为学校德育的现实意义在于:让教育进入心灵世界,回归生活领域,培育学生健康生活观念,理解世界关系,共享人类智慧,成为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成为对国家和人类有用的人。2.以生为本的德育理念学校德育需要转变我们惯常的思想模式和观念,改变传统意义上的道德教育手段和方法,从思想上清理我们的德育认识,确立起正确的德育教育理念。“以生为本”的生本教育思想已为我们所认同和接纳。但想要真正坚持这样的教育理念,仅是认同和接纳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深入地挖掘它的深刻含义和丰富内涵,并把它刻进我们的思想深处,贯穿在我们实实在在的教育之中,体现在我们真真切切的生活之中。张扬生之“本”,即视生“至人”,

4、达生“至性”,求生“至我”。这其中强烈地透射出人性和人道的思想本真,对于“家长式的、灌输式的传统教育文化残余来说,的确是一贴难得的洗毒剂”。[1]它让我们明白,我们的教育对象不是一个抽象的、一般意义上的“人”,而是一个个真实的、具体的、生动的、充满活力的“人”。德育教育更需要在这一点上规正我们的认识。认真理解“至人、至性、至我”的德育观,我们至少可以作出以下几点解读:第一,了解学生,了解学生作为个体的真实存在。学生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觉悟、有经验和有自我意识的人,是有着丰富内心世界的人。基此,我们的教育不能无视他们内心的感受,不能脱离他们的思想实际和情感体验,即“至人”。第二,尊重学生,知

5、道学生是作为个体的具体存在。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不是千人一面的、抽象的人,他们性向各异,有各别的生活经历、个性喜好、知识水平、心智技能、兴趣追求。我们的教育要有针对性和成效,就得因人而异,尊重学生的性向,即“至性”。舍此,教育无从谈起。第三,信任学生,认同学生作为个体的自我存在。每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主体,一个自我。相对于教师,学生是弱势群体,因此,他们更需要理解和同情。他们的喜怒哀乐需要有人分享和安慰;温饱冷暖需要有人关心和呵护;成功失败需要有人赞扬和分担;困惑焦虑需要有人帮助和理解。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的心锁,解开学生的心结,让学生自觉到自身的存在意义和生命价值,即“至我”

6、。第四,引导学生,理解学生作为个体的合理存在。“教育的真正内涵,就是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的统一。”[2]比之于教师,学生毕竟是未谙熟的、成长和生成中的人,教师先验于学生的人生经历,累积于生活的丰富阅历。教育引导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应当是学生的引路人,以自己的学识和思想光辉沐浴他们成长,为学生照亮人生道路,把学生引向理想高处,让学生勇敢直面生活,使学生合理理解世界,真正地让学生成为一个本真的自我、大写的人!3.学校德育的基本路向学校德育需要面对新形势、探索新方法、解决新问题。针对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新情况,我们需要寻求新的工作路向和途径。3.1顺导性情。“顺导性情”是先哲王阳明的教育观点。他认为

7、,一切教育的有效性,都应基于受教育者的基本“性向”。所谓“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3]主张“种德”需“养其心”,德育必须“顺应”学生的“天性”。无视性向、抹煞个性、背离性情的德育方式,不但不能很好地达成教育的预期效果,可能会导致另一种倾向:那就是教育的无效性和逆反性。这种情况在我们所了解到的为数不少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得到了某种印证。因此,“顺导性情”的德育指导思想是寻求德育基本路向的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