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内容提要:《儒林外史》整部作品的成功之处及对后世之作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其卓越的讽刺艺术,在真实基础上的夸张,直观的对比性,强烈的针对性及其“婉而多讽、戚而能谐”的讽刺风格。关键词:《儒林外史》讽刺真实对比细节《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作者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而且对现代讽刺文学也有深刻的启发。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
2、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中国小说史略》)。全书56章,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联起来,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全书的中心内容,就是抨击僵化的考试制度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它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而且对现代讽刺文学也有深刻的启发。《儒林外史》的杰出的讽刺艺术也正是这部小说艺术上的突出成就,整部小说的成功,是与这一突出的成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在我国古代的文学讽刺艺术史上可谓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些讽刺大概体现这样几个方面:(一)在人物描写上所体现的讽刺艺术,特别是作品对
3、否定人物的描写塑造。首先,作者屡屡使用夸张的手法,突出描写否定人物的奇特外貌,从而鞭辟入里地表现他们灵魂的丑恶。他们矫揉造作的外表,常常是内心空虚的流露。具有“管乐的经伦,程朱的学问”的权勿用,一副怪模怪样,宦成奉主人之命前去邀请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顶“高白夏布孝帽”;他应邀来到湖州,刚进城门,这项表示他“热孝在身”的帽子却被卖柴的尖扁担挑走。奇特的穿着,遇上奇特的动作,在作者的戏笔中寓有深意:权勿用守“孝”时,遇娄三、娄四宴请,他虚伪地说:“居丧不饮酒”,但“肴馔也还用些”;后来又因被人告发曾奸拐霸占尼僧心远而锒铛入狱。一个虚伪、矫情的伪君子跃然纸上,令人叫绝!其次,
4、作者极善于摄取前后不同的表现镜头来入木三分地鞭笞那些势利小人。周进、范进在发迹前受尽冷落,而一旦飞黄腾达,不是亲的也来议亲。范进中举前,向胡屠户借钱,被胡屠户一口唾沫啐在脸上,骂了个狗血淋头,一旦范进中举,胡屠户马上改口他为“贤婿老爷”,还夸奖他“才学高,品貌好,就是城里头张府、周府那些老爷,也没有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又如老童生周进受尽了秀才梅玖的奚落、挖苦,但作了国子监司业的周进却赢得了梅玖如神般的敬重。反之,在不明白对方身份或有求于对方时,就让那些势利小人通过自己前后言行显示出其丑恶嘴脸来。写那些势利小人总是先对对方诚恳恭敬,而后又倨傲无礼。匡超人逃至杭州时,对潘自
5、业也曾“作揖行礼”、“欢喜之极”,潘三则帮他攒钱成家,一旦考取内廷教习,潘三事发入狱后,要他会一面“叙叙苦情”,他竟毫不理会。作者对他的憎恶较之潘三更为强烈。而这种强烈的憎恶则是通过描写他前恭后倨与前倨后恭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表现出来的。(一)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讽刺手法。第一、在真实的基础上运用夸张,使讽刺更显犀利、深刻。鲁迅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正是体现了这个精神。小说中许多人物都有原型,如马纯上取材于冯粹中,迟衡山取材于樊南仲,庄征君取材于程锦庄等。许多人情世态也都是当时社会上常见的,作者抓住了这些材料,加以典型的概括,而不做主观的说明,使读
6、者从客观事物本身得到启发。艺术的真实并不排斥夸张。在真实基础上的夸张,是讽刺所必要的。在第三回中写五十四岁的范进看了报帖知道自己中举以后的一段情形: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一直走到集上去了。……胡屠户凶神似的走到眼前,说道:“该死的畜生,你中了什么
7、?”一个嘴巴打将去。……范进因这一个嘴巴,却也打晕了,昏倒于地。众邻居一齐上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舞了半日,渐渐喘息过来,眼睛明亮,不疯了。通过对周进、范进这两件事的夸张描写,反映了科举时代的社会环境引诱和逼迫读书人落入统治者的圈套,把一生的精力都消耗在八股文中,结果丧失了是非观念,丢掉了理想抱负,陷于麻木不仁的状态中。第二、用强烈的对照,以加强讽刺的力量。吴敬梓采取广泛而又强烈的艺术对比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成为《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最显著的特色。他在刻画人物时,常常不直接说明自己的意图,而是通过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