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311622
大小:28.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4-27
《由被围攻的苏东坡突围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由“被围攻的苏东坡”突围“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江苏省大港中学董言娟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专为苏东坡开辟了一个专题“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选取了苏轼的两首咏物词两首抒怀词,咏物抒怀词都是词人内心情感的间接或直接的表达。专题说明中说它们“着重表现个人化的情感和个性化的生活情调,突出了作者的自我形象。”这四首词除《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其他三首都是苏轼在黄州所作,这些词可以很好的反映苏轼在黄州的心灵突围过程。同样,联系苏轼在黄州的经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水龙吟》(似花还
2、似非花)《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的情感。公元1079年,在湖州任上的苏东坡因为自己的诗词被敌人和朋友围攻,经历了“乌台诗案”的牢狱之灾,带着满身伤痕和一颗苦闷沉重依然被围攻的心灵来到了黄州。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说“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
3、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少年得意,踌躇满志,偏偏命途多舛,怀才不遇,仕途坎坷甚至有性命之虞这是我国古代文人的普遍性遭遇,多少名篇由此而产生,但是极少有人的作品能超过苏东坡在黄州的任何一篇。苏东坡的心灵从古代文人的幽怨情节中突围出来了,因而有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那跨越千年的光辉。然而,苏东坡刚到黄州时,他的心情如何呢?他是否一开始就超脱放达了呢?并非如此。苏轼刚到黄州时,于1080年创作了一首咏物词《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这首词风格婉约,所表达的情感也并非放达。我们知道咏
4、物词是借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并寄予自己的身世之感。作者看到自然之物,便各依性格才情联想到自身的际遇,往往会写出此物与自己相似的地方。例如同样是咏柳絮,林黛玉写得是“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毯。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薛宝钗写得是“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林黛玉看到柳絮飘飞便想到自己的身世,寄人篱下,孤苦无依,便产生了“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
5、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的哀叹而薛宝钗面对同样的景象却发出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豪言壮语。清代的沈谦在《填词杂说》中对这首《水龙吟》评价道“东坡“似花还似非花”一篇,幽怨缠绵,直是言情,非复赋物。”那么在这首词中苏轼所言何情。为何他看到柳絮会想到其“似花还似非花”的特殊性质呢?其实联系苏轼生平我们可以知道,在复杂的北宋政坛,苏东坡不赞成革新派的过激改革,同时又不完全属于保守派,夹在两派之间的他非常像一生苦闷的李商隐。深谙自身处境的苏东坡看到柳絮难免会产生自己如同柳絮一样“似花还似非花”的感慨。经历103天的牢狱之灾,
6、苏东坡只身来到黄州当时他的境况如何呢?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2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他处境的孤独凄凉可想而知,因此他才会同柳絮产生“也无人惜”的共鸣。此时的苏轼“抛家傍路”,他也想做个“无情”之人但,经历如此大的人生变革,即使是苏东坡也无法心如止水。敌人攻击自己也就罢了,为何自己的亲朋也围攻自己呢,而且在事件平息之后“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这对于为人处世“宽容似海”的苏轼来说是非常
7、难以理解的。因此他的内心痛苦纠结,此时他需要一场心灵的突围。所以,“萦损柔肠”的不仅仅是春日的思妇,还有对人生意义困惑不解的苏轼,他在梦中求索突围,却“又还被莺呼起”。在词的下片,苏轼明确的表达了“落红难缀”的凄怨:贬到黄州的苏轼此时已经43岁了,年少时的意气风发,宏图伟业,“百年文章第一”的辉煌顷刻之间已如这飘飞的花瓣永远再不会飞上枝头。自己人到中年,却漂泊在外如同杨花落入水中变成飘飘荡荡的浮萍,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文字之中充满感伤。词的最后,直接抒情,将点点的杨花比作离人的眼泪。这眼泪是被贬黄州的苏轼内心的哭泣和呐喊,他要在如此困顿的人生
8、中,碰开一条出路。两年之后,在1082年三月,他又写下了一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通过对这首词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苏轼的心结已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