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哲学精神

中国文化与哲学精神

ID:9308225

大小:53.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4-27

中国文化与哲学精神_第1页
中国文化与哲学精神_第2页
中国文化与哲学精神_第3页
中国文化与哲学精神_第4页
中国文化与哲学精神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与哲学精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一、哲学是文化的思想基础文化的范围很广,包括哲学、科学、文学、艺术、宗教、教育、风俗等等。哲学是文化的核心,是在文化整体中起主导作用的。科学、文学、艺术、教育等等莫不受哲学思想的引导和影响。文化有时代性(历史性),也有民族性。第一民族都有“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1)。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是怎样形成的?应是在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的熏陶之下形成的。所谓“共同心理”的基本内容是占主导地位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二、中国哲学主要学派的分合与消长先秦时代,主要有六家:儒、墨、道、法、名

2、、阴阳。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墨、道三家。名家资料散佚,法家主要是政治思想,阴阳家也仅有片断资料。儒墨并称显学。道家是隐士思想,虽非显学,而影响广远。儒家尚仁贵中。“仁”的本主是承认别人也是人,是古代人道主义的开端。仁又是差等之爱,承认等级差别。“中”反对“过”与“不及”,承认事物的发展有一个适度的问题。“中”要求维持现有制度,具有保守倾向。但在日常生活中,在一定范围内,确定“中”还是必要的。墨家提出“兼爱”、“尚贤”等十大主张,其中最突出的是“非命”、“非乐”。墨家的特点是尚“力”贵“用”。尚力,故非命

3、。贵用,故非乐。在阶级社会,人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所以非命之说很难被人接受。非乐,完全否定艺术的价值,既不符合统治者的要求,亦不能满足劳动者的愿望。虽然如此,墨家“尚力贵用”的思想,仍有一定的价值。道家提出自然主义(自然主义一词,混淆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但在一定范围内,还是可用的)。对于本体论有重大贡献。但是道家的消极无为思想,虽然有批判专制制度的意义,而无助于保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独立。道家反对知识文化,宣称、文灭质、博溺心”,但事实上却比较注意探索自然规律。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诸

4、子之学转入两汉经学。从两汉到明清,儒学虽有盛衰,但始终居于统治地位,而道家思想亦流传不绝。从两汉到明清,中国哲学思想的基本形势是儒道交融、墨学中绝。墨家“尚力贵用”的精旨湮没不彰。汉末佛教输入,后来流传渐广,到隋唐时代,形成儒佛争胜、三教鼎立的形势,亦出现三教合流的趋向。中国的佛教徒接受中国固有思想的影响创立了中国佛学。儒家学者也汲取了道家、佛教的若干观点。到宋代,理学继承、宣传孔孟的基本思想,采纳了道有、佛教的若干思想资料,开辟了儒家的新阶段。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又突破了理学的局限,达到中国古典哲学

5、的高峰。到近代,西学输入,进步思想家开始接受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与哲学观点。顽固派则盲目守旧、拒绝新知。这样,出现了新旧对立、中西争胜的形势。大势所趋,新学终于战胜旧学。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日益深入人心。30年代也有部分学者企图建立融合中西的体系。新中国成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取得领导地位。现在的任务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指导之下,进一步推动哲学的发展。三、中国哲学的基本观点与基本倾向中国哲学有一些基本观点,表现了一些基本倾向。1.天人合一与天人交胜孟子讲尽心、

6、知性、知天(2),这是天人合一观点的开端,但孟了没有直接提出天人合一。孟子认为性的内容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所以尽心就能知性。孟子认为“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而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3)。心性是天所赋予,所以知性也就知天。孟子此说,简而未明。《易传》提出“与天地合德”的思想:“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4)又提出“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5)及“范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6

7、)的原则,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荀子强调“明于天人之分”(7),以为“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8)但是荀子也不否认天与人的联系,认为“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9)董仲舒宣扬“天人感应”、“人副天数”,讲“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10)这是天人合一的粗陋形式。王充全面批判了“天人感应”思想,断言:“天本而人末也”,“天至高大,人至卑小”(11)。天与人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唐代刘禹锡进

8、一步批判天人感应,提出“天与人交相胜”的学说,以为“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强者胜弱,“力雄相长”,是“天之能”;建立规范,“左贤尚功”,是“人之能”(12)。刘禹锡比较明确地肯定了自然规律与人类道德的区别。到宋代,天人合一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张载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但也承认天之道与人之道有分别。张载强调“天人合一”,旨在批判佛教。他认为佛教“以人生为幻妄,以有为为疣赘,以世界为荫浊”,是根本错误的:“以人生为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