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_宗教与中国文化精神_兼论中国人信仰的历史特点

哲学_宗教与中国文化精神_兼论中国人信仰的历史特点

ID:30373725

大小:148.49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29

哲学_宗教与中国文化精神_兼论中国人信仰的历史特点_第1页
哲学_宗教与中国文化精神_兼论中国人信仰的历史特点_第2页
哲学_宗教与中国文化精神_兼论中国人信仰的历史特点_第3页
哲学_宗教与中国文化精神_兼论中国人信仰的历史特点_第4页
资源描述:

《哲学_宗教与中国文化精神_兼论中国人信仰的历史特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5北京行政学院学报62000年第1期p哲学#人文哲学、宗教与中国文化精神)))兼论中国人信仰的历史特点t王志捷提要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主要文化的重要不同在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人文主义的,不是宗教神学的。在中国历史上,官方信仰、学者信仰、民间信仰互相交错又彼此疏离,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及其在整个民族文化中的作用十分复杂。从全局上看,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的互渗互补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和基本线索,提供给中国人尤其是知识人以安身立命的依托。虽然道教、佛教在中国历史上也有长久的影响,但追求彼岸不是民族文化的主要传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一体性和内在结构的复杂性,有助于认识中国人特有的

2、民族性格和内心世界。关键词信仰哲学与宗教入世与出世人文主义世俗化宗法制一、入世与出世之间: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哲学和宗教都关切人生的根本问题,并为人们提供高于现实的生活目标。在世界各主要文化中,人们赖以安身立命的价值根据大多是宗教,在这一点上,中国人是个例外。罗素认为中国是一个非宗教国家,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人是淡于宗教的民族,在一定意义上都是有道理的。远离了宗教的人们,要获得更高的生活价值,必然接近哲学。在中国历史上,哲学与每个知识人都有关系,特别是汉以后,知识人所重之学以儒家为主,兼信道家,以儒道互补为安身立命之道。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它的中国化过程也是在儒道互补基础上展开的。

3、儒家重人道而轻神道,以人为中心,以伦常为基础,形成仁礼之学,所以它是伦理教化型的哲学;道家崇尚自然,以/返璞归真0为旨归,目的在于获得人性的纯和与社会的太平,我们可以称之为自然复归型的哲学。其中,儒学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0以后成为官方哲学,其显要与尊贵远在各家学说之上,它以现实主义的哲学形态代表了一种国民精神。尤其对于知识人来说,儒学使他们获得了一种积极入世而又超凡脱俗的思想信仰。如果说道家哲学作为文化的潜流渗透于国民的心灵深处,儒家哲学则是中国精神的显流与正宗。儒家和道家都是人文主义的哲学,不是宗教神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冯友兰先生说,中国人不是宗教的,是因为他们是

4、哲学的。人们通常说中国传统文化由三教构成:儒教、道教、佛教。如果不作具体分析,笼统地按照这种说法来理解,中国文化就成了神本主义的文化,宗教价值成了整个文化的主导价值。事实上,不仅儒家不是宗教,即便是道教和佛教,也在传统的强大人文主义精神影响下而凸显出浓重的世俗性。首先,就道教而言需要同道家相区别:道家是一个哲学学派,它教人顺乎自然,平静地对待生死;道教则反乎自然,寻求避免死亡的途径和方法,二者旨趣不但不同,甚至相反。道家作为一种学术文化早于道教,它以理论形式存在于思想意识领域,与儒家哲学一起被知识人所崇奉,以其哲学智慧和美学力量打动人心,没有固定的组织系统。而且,道家不承认有

5、主宰人间的神灵存在,从老庄之学到后世道家,基本上一直保持着无神论的传统。道教则确立了自己的彼岸世界,形成确定的思想信仰,崇拜神灵和仙人,并拥有相应的宗教组织和活动。从历史上看,先秦和两汉的道家即老庄之学是一门显学;汉末产生的道教将民间巫术、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糅合在一起,对道家有明显的转向和偏离,但同时也继承和发展了道家学说;道教后期的发展又向老庄之学回归,神学的成分减少,哲学的成分增多。在知识人阶层,他们多数重道家而轻道教,少数皈依道教的学人亦略于宗教而偏爱哲学。即便道教在民间拥有相对较多一些的信徒,但道家思想仍借助于道教而深化着它对信众的影响,道教不论何家何派均修习道家经典

6、,自居于道家旗帜之下。可见,所谓/三教0中的重要一方为道教,这种说法不仅混同了道家和道教,而且掩盖了道家作为一个哲学学派的重要历史作用。实际上,道家与道教之间既有分疏,又在历史发展中共同发挥其文化影响,其人文色彩重于宗教色彩,人文功能强于宗教功能。其次,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以后,也经历了哲学化和世俗化的过程。它一方面)61)5北京行政学院学报62000年第1期p哲学#人文吸收道家学说的思想与话语,重新解释佛教经典;另一方面又吸收儒家哲学的入世精神和伦理思想,使其更加贴近现实人生。印度佛教本来带有浓重的悲观厌世色彩,否定当下人生的真实性和价值,要人们抛弃尘世生活,出家修道,在涅境

7、界中求得解脱。但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这种人生取向大大地扭转了。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佛教用现实主义充实和改造佛学,使之向人间佛教方向发展。禅宗主张佛性自有,不假外求,不离人伦日用而修行,所谓/运水搬柴无非妙道0,就是在入世中出世,在现实中求得解脱,这明显是吸纳了儒家哲学的现实主义精神。而禅宗不立文字、主张顿悟、蔑视经典和权威的特点,显然是受到道家哲学的/得意忘言0论和回归自我论的影响而形成的。对此,冯友兰先生也有精辟的论说:/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对佛学比对佛教感兴趣得多。中国的丧祭,和尚和道士一齐参加,这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