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的“五要”

教学反思的“五要”

ID:9303637

大小:2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4-27

教学反思的“五要”_第1页
教学反思的“五要”_第2页
教学反思的“五要”_第3页
教学反思的“五要”_第4页
教学反思的“五要”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学反思的“五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教学反思的“五要”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实践水平提高的重要渠道、环节和手段。反思可以是对他人教学实践的反思,也可以是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可以是个人反思,也可以是集体性反思。        一、要以具体的教学活动为基础    教学反思可以直接来自于实际的课堂观察或课堂经历,也可以是通过录像、录音等手段所保存下来的教学记录,或以文字形式记录。        二、要选好反思的“切入点”    教学活动具有时间性和整体性。时间性是指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过程中发生的,总是先发生什么再发生什么,有其先后顺序。整体性是指教学活动中的诸要素,如学生、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信息的传递以及教

2、师等,他们之间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杂整体。    面对这样一个复杂整体,作为一种理性思维的反思,要想洞察其全部,只能选取合适的“切入点”。“切入点”可以是教学中的某一个环节,如导入、问题讨论等;可以是教学活动中的某个方面,如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师的提问或评价、学生的回答及表演等;可以是预设与生成、目标与效果、教师与学生等关系的思考;可以是课堂中的“闪亮之处”;也可以是给人留下遗憾的“败笔”等等。        三、要依托一定的教学理论    教学反思需要理论的引领,这些理论可以是以概括化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比如对话、回归生活、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等;可以是新课

3、程改革实践中提出的“生命课堂”理论(叶澜)“生本教育理论”(郭思乐)、“理解教育论”(熊川武)、“生命教育”理论(冯建军)等等。    通过这些理论的引领,可以使教学反思冲破原有的“认识框架”,超越简单的“是”与“非”、“好”与“不好”的纯粹经验性的判断和理解,进一步探讨“隐藏”在教师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教学智慧等,从而有效地对实践进行恰如其分的批判和评价,乃至进一步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扎根”理论。        四、要进行必要的分析阐释    教学反思中的理性认识不同于一般理论文章中的理论阐述,它是在吃透理论基础上的理论运用,有时候表现出来的虽然只是“片言只语”,但它绝不是反思的“点缀

4、”或“标签”,它必须与教学活动的分析阐释结合在一起,揭示出教学活动中隐含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智慧,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发挥理论在教学反思中的指导价值。        五、要开展对话交流活动    教学反思是对教学活动的一种主观化思考。不同教师由于专业兴趣和视野的限制,反思时很可能出现“视域”的分歧,不同教师有不同的“关注点”,立论的依据不同,认识的深浅不同,对同一教学现象,有时候会发出多种声音。正是这些不同的声音,为我们从不同侧面进入教学、认识教学活动提供了多维的视角。    可见,教学反思不能“执一己之端”,还需要开展对话交流活动,让不同的教师参与反思,通过不同的声音,唤起对教学活动不同层

5、次、不同视角的思考,在不同见解的碰撞争鸣中,对教学活动进行“考问”,从而切近教学的真实,促进参与者不断调整自己的认识,既不简单认同,又不固执己见,你来我往,如琢如磨,推动反思的深入。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是教学实践中一个过程的结束,同时又是新的教学实践的开始。只要我们对教学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反思,一定能不断提高对教学的认识,发展教学实践智慧,在“反思——实践——反思”的螺旋式上升中,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摘自《教育科学研究》作者:李建军)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堂        

6、据对随堂听课的分析和对教师多方面的了解,觉得当下的课堂教学存在六大问题。    问题一:教学活动重“形式”轻“实质”。对策:要树立“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第一要素”的观点;要用“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应提高教师对活动的指导水平。    问题二:教学手段重“新潮”轻“重点”。对策:首先,必须认清信息技术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其次,要研究不同学科中的信息技术究竟怎么用。    问题三:师生对话“过频”。对策: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应体现障碍性、趣味性、开放性、差异性和实践性。    问题四:评价语言“过甜”。对策:评价要有针对性;评价要有引导性。    问题五:

7、探索的“泛化”。对策:现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陈述性知识是有关“是什么”的知识,不适合学生探究或发现。程序性知识是有关“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知识,比较适合通过研究性学习来掌握。    问题六:合作学习“形式化”。对策:注意合作学习的价值;合作学习必须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中的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摘自(《吉林教育》2006年第11期王丽杰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