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260199
大小:91.0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8-04-25
《川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九年级下册教案(川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教案 世界近代史(下)第五学习主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课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 知识和能力理解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了解帝国主义国家的军备竞赛和战争危机,掌握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矛盾、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性质2. 过程和方法认识帝国主义掠夺和侵略的本性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帝国主义掠夺和侵略的本性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三.教学方法图示法,讲述法,朗读法,提问法,录象法四.教学步骤复习导入
2、: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世界主要矛盾加剧,除了有帝国主义国家国内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帝国主义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还有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的变化1.矛盾的根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的权益总是和它的综合实力成正比的。→新、老帝国主义之间的争端2.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矛盾(1)俄奥矛盾:源于巴尔干地区→巴尔干地区的战略地位及复杂的民族遗留问题。(2)法德矛盾:源于什么战争?(普法战争) 该矛盾的历史地位、影响(3)英德矛盾: 英国的外交政策:“光荣孤立政策” 德国外交政策:“大陆政策”→
3、“世界政策” (指导学生阅读英德矛盾小字材料)该矛盾的历史地位、影响(二)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帝国主义国家根据自己的利害关系纷纷寻求同盟者,拉帮结派,不惜大动干戈。1.三国同盟(德奥意)组建目的:对付俄国、法国 原则:朋友的朋友是朋友,朋友的敌人是敌人的逻辑。三国核心:德国时间:1882年 同盟国组成国家2.三国协约(英法俄) 时间:1907年 协约国组成国家3.帝国主义的军备竞赛为了在未来的侵略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国纷纷增加军费,添购军火。各国军费增长比例、“海权论”简介、英德在海军军备方面的竞赛、英国大造无畏舰
4、 帝国主义国家争夺焦点:巴尔干地区五.教学小结(提问、写出)1.帝国主义之间矛盾的根源2.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矛盾3.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名称、组成国4.帝国主义争夺焦点:同盟国与协约国的性质: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的变化1.矛盾的根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2.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矛盾1)俄奥矛盾 2)法德矛盾3)英德矛盾(二)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性质)1.三国同盟(1882年、德奥意) 2.三国协约(1907年、英法俄)3.帝国主义的军备竞赛作 业教材P19练习教学后记: 第2
5、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一.教学目标1. 知识和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和大战的爆发,欧洲三条战线,西线三大战役,俄国革命和退出大战,美国的参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2. 过程和方法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后果、性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从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辩证能力4.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罪恶的战争,俄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役、性质和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影响。三.教学方法图示法,讲述法,朗读法,提问法,录象法四.教学步骤复
6、习导入:帝国主义的本性→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两大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的对峙→一战的爆发(一) 萨那热窝事件—大战的导火线在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的明争暗斗中巴尔干半岛是争夺尔干半岛,的焦点。请同学们结合老师展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形势图》,思考:20世纪的巴尔干半岛是不是已成为火药库?(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形势图》到1914年时,巴尔干半岛已是战云密布。但恰恰就在这个敏感时候,奥匈帝国的王储即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却挑衅似的来到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视察军事演习,并访问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6月底的一天,斐迪南大公夫妇的车队耀武扬威地经过萨拉热窝街头时,一
7、个塞尔维亚青年突然冲上前去,勇敢地投出了炸弹。(播放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刺杀的资料片)两声清脆的枪响,结束了斐迪南大公夫妇的性命,这就是引发第一次世界爆发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小结:萨拉热窝事件的时间、地点、与一战的关系(二)大战的开始和主要战役1.大战爆发的标志和交战双方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交战双方:同盟国 协约国双方对阵形势:同盟国的地理位置、兵力部署、军事计划协约国的地理位置、兵力部署、军事计划2.欧洲战场的三条战线和主要战役:三条战线:西线、东线和南线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