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中的_法治_论

国学中的_法治_论

ID:9230722

大小:2.10 MB

页数:8页

时间:2018-04-24

国学中的_法治_论_第1页
国学中的_法治_论_第2页
国学中的_法治_论_第3页
国学中的_法治_论_第4页
国学中的_法治_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国学中的_法治_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总第37期)国学中的“法治”论*祁志祥[摘 要]依法治国,不仅是解决现实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要求,也是根据人性好恶治理天下的需要。从唐虞时期的“象刑”、夏朝的《禹刑》、商朝的《汤刑》、周朝的《吕刑》,到汉、隋、唐、宋、明、清的刑法,或轻或重,时起时伏,构成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之下有刑法无宪法的独特法律体系。作为“仁政”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代的“法治”论要求在立法、执法实践中坚持“德主刑辅”的基本原则,“先德后刑”、“尚德希刑”、以德立法、以德司法,“法令欲其难犯而易避”,“刑不厌轻”、“罚不患薄”,“疑罪从去”、“疑功从予”理念,反对以

2、法谋私,“司民短而诛过误”,主张法律面前官民平等、君臣平等,真正把公平的法律落到实处。这些思想,对完善我们今天的法律体系仍然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关键词] 德主刑辅尚德希刑以德立法以德司法现代意义[作 者] 祁志祥(1958—),男,文学博士,上海政法学院国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学、国学。中图分类号:D9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02(2013)05-0016-07治理天下应以保障“民生”、尊重“民心”的“仁政”、“德治”为主,但同时还必须兼行“法治”〔1〕。道

3、德与法律共同构成人类社会的规范机制和秩序体系。道德主“内”,法律主“外”;道德治“本”,法律治“标”。德治与法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在一个健康运行的社会中,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社会的道德建设不应反对和排斥法治建设,法治建设也不能代替道德建设,德治与法治相互协调配合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依法治国,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留给我们的又一项思想遗产。一、“法制”产生依据及历代刑法简况“法治”的依据是“法制”。中国古代“法制”的产生不仅源于现实的社会问题,也基于对人性的客观评判。人与生俱来地具有自私自利的情欲,而德治教化不是万能的。当自私自利的情欲冲决道德规范的堤防、胡作非为

4、、危害社会的时候,国家就必须设立刑法给予惩罚、加以防范。葛洪指出:“莫不贵仁,而无能纯仁以致治也;莫不贱刑,而无能废刑以整民也。”〔2〕即便“贵仁”“贱刑”,也不可完全废除刑法,否则天下百姓就无法治理。法家先驱管子从人性好恶出发指出:“凡民莫不恶罚畏罪,*本文为“央财项目”上海政法学院城市公共安全与社会稳定科研基地成果,编号2011YC2002。〔1〕参拙作:《中国古代“民生”、“民心”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2〕葛洪:《抱朴子·外篇·用刑》。·16··国学中的“法治”论·是以人君严教以示之,明刑罚以致之。”〔3〕法家代表韩非子也从人

5、性“喜利畏罪”揭示:“矫上之失,诘家下之邪,治乱决缪……莫如法;属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4〕要之,治理天下必须德法兼用、宽猛相济。孔子指出:“政宽则民慢……猛则民残……宽以济严,猛以济宽,政是以和。”〔5〕孟子告诫政治家:“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6〕荀子提出:“治之经,礼与刑。”〔7〕因而主张“隆礼重法”。〔8〕这种礼法并行、刑德相济的思想,在汉代又被进一步丰富发展。贾谊指出:“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9〕礼教道德“禁于未然之前”,可以预防犯罪,刑罚法律“禁于已然之后”,可以制裁犯罪,二者不可偏废。刘安揭示:“无法不可以为

6、治也,不知礼仪不可以行法也。”〔10〕董仲舒强调:“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其事异域,其用一也,不可以不相顺。”〔11〕刘向指出:“治国有二机:刑、德是也。”〔12〕桓谭指出:“夫王道之治,先除人害,而足其衣食,然后教以礼仪,而威以刑诛,使知好恶去就。”〔13〕自班固《汉书》起,历代官修史书均在《礼乐志》之外并列《刑法志》,阐述每个朝代的礼教与法制情况,充分说明“德治”与“法治”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正如西晋傅玄所说:“夫威德者,相须而济者也。故独任威刑而无惠,则民不乐生;独任德惠而无威刑,则民不畏死。……有国立政,能使其民可教可制者,其唯威、德足以相济者乎?”〔1

7、4〕那么,中国古代惩罚犯罪的刑法大体是怎样的状况呢?传说尧舜时期实行“象刑”,〔15〕即用“画衣冠、异章服”的办法代表肉刑和死刑,以羞辱性的服饰来制裁犯罪人。这是比较仁慈的刑罚措施。“禹承尧舜之后,自以德衰而制肉刑。”〔16〕据《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禹刑》的具体内容已经无从考证。东汉郑玄说:“夏刑,大辟二百,膑辟三百,宫辟五百,劓、墨各千。”说明夏朝已有“五刑”。据文献记载:夏禹看见罪人被处罚时,曾自责痛哭:“禹出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左右曰:‘夫罪人不顺道,故使然焉,君王何为痛之至于此也?’禹曰:‘尧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