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韩国对中韩历史的选择性叙述与中韩关系[著]李扬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国际政治研究年第期韩国对中韩历史的选择性叙述与中韩关系李扬帆内容提要由于大多数人无论中国人或韩国人对“植君”朝鲜、箕子朝鲜、卫满朝鲜、三韩、高句丽、新罗、百济、高丽和李氏朝鲜之间的关系不清楚,由此导致韩国官方和学者在叙述历史上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和导向性。要真正确立长期稳定的东北亚的战略均势,必须在力大致均衡的考之背后,谨懊应对韩国对历史的选择性叙述问题。由于韩国在其民族认同问题上对历史的选择性叙述,导致中国认为其东亚历史文化的话语权地位受到冲击。而韩国方面自认为其行为与中国没有关系,这就使双方的观念
2、冲突成为必然。中国既需要认识到韩国民族主义的来源实际上和自身的历史有直接的关系,也需要认识到自身已经卷入了韩国民族身份认同的历史进程。韩国历史叙述的选择性是隐藏在民族主义之后的深刻的民族心理问题。如果不从历史价值观上逐渐冰释双方的这些纠葛,政治家们忙于建立的东北亚战略均势则会因观念上的严重差异而动摇墓础的稳定性。关健词中韩关系历史叙述历史悲情主义民族心理身份认同历史叙述是对被叙述的历史事实进行重组和表达的方式,也是将事件符号化的工具,没有它,历史事件的意义就无法表述。历史本身具有主客观性质。历史事
3、实是客观存在,但历史只有通过一定的载体才能为人所知。后者即是历史叙述。在某种意义上,历史本身就是叙述,历史不仅是指过李扬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邮编©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国际政治研究年第期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①在“知识就是权力”有争议的一句福柯名言和“公共外交”的信息时代,对历史的选择性叙述直
4、接影响了当代国民对自身历史的反思和对世界的看法,即所谓“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②当代美国著名思想史家、历史哲学家海登·怀特认为,叙事不只是一种能或不能用来表述作为自身发展过程方面的真实事件的中性推论形式,而是一种在本体论或认识论上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甚或某种特别的政治蕴含的必要选择。要表述历史就不得不采用叙事的方式,而进行叙述的历史学家在叙事之前,他已经带有的意识形态特征也就随着叙述进人了历史文本。所有意识形态都无一例外地号称自身具有“科学”或“现实性”的权威。历史学家不可能摆脱意识形态的蕴涵来
5、进行历史著述。③韩国对历史的选择性叙述被中国理解为是带有某种意识形态导向的价值观的表现,并因此挑战了中国对东亚历史叙述的话语权力。在当今公共外交时代,包括韩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显然认识到民族心理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对国际关系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这便是中韩近年来历史一文化争论的思想背景。正是因为历史的这种双重性质,使得历史可以并必然成为实现整合民族精神的工具。④在确定本民族的身份和激发民族精神方面,历史叙述往往采取两种常用的手段历史英雄主义和历史悲情主义。历史英雄主义是对历史上本民族英雄和精英
6、以及他们创造的伟大功绩的集中叙述,用以产生历史自豪感。本文主要探讨韩国的第二种历史叙述即历史悲情主义叙述。历史悲情主义是对历史上本民族发生的不幸、悲剧和屈辱的一种伤感的非理性的集体记忆。⑤在塑造民族心理和激发民族精神方面,利用历史悲情主义进行教育,并非韩国才有,东亚国家多数因为近代史的不幸,或多或少均受这种教育观念的影响。关键是这种思想一旦成为集体共有的意识,①梁启超说“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可见,“记述”、“校”和“资鉴”皆
7、为人的主观叙述和论说过程。参见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东方出版社年版,自序,第页。②〔意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傅任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年版,第页。克罗齐认为“历史是当前的历史,编年史是过去的历史历史主要是一种思想活动,编年史主要是一种愈志活动。”《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第页。“历史就是思想,是关于普遍的思想,是关于具体的、普遏的思想所以总是用一种特殊方式加以规定的。”《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第页③,自叮,钻‘加‘刀配姗‘一山‘“尽月笼,目一比,④钱穆说“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
8、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沮情与敬愈⋯⋯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定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诱卸于古人。”钱穆所说,即隐含了对待本国历史的两种态度充满敬惫的叙述和悲观的叙述。参见钱穆《国史大纲》上册,商务印书馆年版,扉页。⑤一词来到中国的时候,是郁达夫第一个翻译的,他把这个字译成“生的闷脱儿”,形容一种滥情的伤感情怀。郁达夫《沉沦》,上海泰东书局年版,第页。©1994-2009ChinaAcademic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