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心理适应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心理适应问题

ID:9217220

大小:423.45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4-23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心理适应问题_第1页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心理适应问题_第2页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心理适应问题_第3页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心理适应问题_第4页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心理适应问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心理适应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2010年第6期第12卷(总第64期)淮南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No.6,2010GeneralNo.64.V01.12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心理适应问题孙自胜(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上海200444)[摘要】失地农民的心理适应不良,主要表现为在征地补偿、生活方式及养老问题上产生的不平衡心理。原因在于失地农民对征地消极的认识、控制错误、夹心层心态和较高期望值破裂几个方面。在具体对策上,需要引导失地农民自我调试,并通过改善公共服务、增加幸福感和提升社会的宽容心来化解。【关键词]失地农民;心理适应;原因;对策【中图分类号

2、】B84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530(2010)06-0010-04当前我国快速实现现代化.大量农民参与其中.并大规模地实现市民化。在这里。农民与市民构成了社会变迁的两极.其中,失地农民正好处于中点位置.因此,对这一中点产生的问题也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对象之一。一、失地农民心理适应问题的提出失地农民.一般是指在城市化过程中。承包的土地被征用而失去土地的农民。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失地农民不仅面I临着外部环境适应问题,同时面临着内部心理适应问题。心理适应是指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们通过自我调节系统作出能动反应.是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

3、身发展的要求.使主体和环境达到新的平衡过程。111可见.心理适应是伴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出现的.是一个随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动态心理发展过程。皮亚杰认为。有机体是在不断运动变化中与环境取得平衡的.它可以概括为两种相反相成的作用:同化和顺应。适应状态则是这两种作用之间取得相对平衡的结果。这种平衡不是绝对静止的.某一个水平的平衡会成为另一个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如果机体与环境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这种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就是适应。圆把失地农民的心理适应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是有其根据的。仅从农民失地前后的环境变化来看:第一,农民失去土地以后,农业为主的领域

4、转移到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领域,以客体式(农耕)为对象转化为主要以主体式(顾客)为对象,引起的失地农民职业认知的变化。第二,自由自在的体力劳动为主.靠老天爷生活转化为以受到约束的,靠老板、顾客、甚至低保生活,引起的失地农民生活情绪的变化。第三,以自然环境为主的生存活动空间转为以人文环境为主的生存活动空问.引起的失地农民生存竞争压力的变化。第四,以户口转移为标志,失地农民角色和身份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从农民身份转化为城市市民身份.继而渴望取得相应的政治、经济地位。上述诸种变化,在中国城乡二元体制下。对于个体来说.表征了原有适应平衡的消失,需要建立新的适应平衡的过程。针对城市化开发中出

5、现的失地农民问题.思想理论界纷纷开展了理论和实证研究。笔者通过中国知网输入关键词“失地农民”.对自2002年以来的文章进行统计.得到关于失地农民的各类相关文章2700多篇,并且在数量上.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可见.对失地农民的研究深入展开。但这种研究也是不均衡的。细分一下这些文章的着眼点,大都定位在安置、就业、保障和权益等方面,关于失地农民心理问题的文章仅20余篇。是失地农民的心理问题不需要关注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本文通过对安徽省中部某市西郊L村的失地农民进行调查问卷和个案访谈.就失地农民的心理适应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二、失地农民心理适应的现状随着城市的环状扩容.失地农民大都围聚

6、在城市的边缘地带。传统上作为城市依附者的郊区,一直与城市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由于城乡分割,农民在从事的职业上.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上都与市民具有很大的差异。【收稿日期12010-09—09[基金项目】淮南市科技计划项目(2010A03211)【作者简介】孙冉胜(1971一),男。安徽寿县人,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淮南师范学院政法系讲师。万方数据第6期孙自胜: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心理适应问题L村.2000—2001年由于城市扩容被纳入市区.被征收后的土地主要用于2所大学新校区的建设。在征地之前,L村村民主要以土地耕作为主要职业,同时利用与城市相邻的便利。有的开店做小生意,有

7、的在农闲时间里贩运一些工农业产品。总体上来看。L村村民的生活水平介于边缘农村和城市之间,是一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境况。自失去土地以来。一部分年轻力壮的.或有较高文化知识的村民迸人市区谋生:一部分有经济头脑的在公路沿线把生意的副业变成了主业.主要为高校师生提供日常生活服务;还有一部分年龄较大.或没有多少文化知识的村民.在菜市场贩卖瓜果蔬菜或围在校门口摆设临时摊点.也有的偶尔为学校后勤部门打些零活。笔者对L村部分村民进行问卷调查.以“成为城市市民之后,感觉如何?”为题,设计问卷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