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视角下服务业与制造业集群

产城融合视角下服务业与制造业集群

ID:9216072

大小:163.2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4-23

产城融合视角下服务业与制造业集群_第1页
产城融合视角下服务业与制造业集群_第2页
产城融合视角下服务业与制造业集群_第3页
产城融合视角下服务业与制造业集群_第4页
产城融合视角下服务业与制造业集群_第5页
资源描述:

《产城融合视角下服务业与制造业集群》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产城融合视角下服务业与制造业集群协同发展模式研究——以盐城环保产业园为例1周海波(1.(东南大学集团经济与产业组织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1189;)摘要:四化同步是新一届政府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产城融合是这一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产城融合的根本要求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协同促进,实现竞争力的共同提升,而产业集群正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纵观目前我国各地的产业园区,仍偏重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缺乏城市服务业的依托,产城脱节问题比较严重。因此,解决产城脱节问题,走产城融合发展之路显得刻不容缓。本文将首先总结国内外对于制造业与服务业集群式协同发展的研究现状,其次在此基

2、础上分析产城融合的实质内涵与实现途径,再其次案例分析盐城环保产业园的产城融合发展路径,最后对于我国其他地区实现产城融合提出一些建议。关键词:产城融合;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引言“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这一产城融合发展概念,首次出现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前不久落幕的党的十八大再次肯定了这一发展模式,且通过加入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实现“四化同步”对此进行了补充和升华。当前阶段,产城融合首要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协同发展,而产业集群作为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其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将成为制造业与服务业

3、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可纵观一些地区的“十二五”规划文本,对于“产城融合”的理解不到位,要么在规划产业园区时,偏重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缺乏城市的依托;要么在规划城镇时,偏重于“土地的城市化”,缺乏产业和人口的支撑,从而陷入“产城脱节”的误区。本文将首先总结国内外对于制造业与服务业集群式协同发展的研究现状,其次在此基础上分析产城融合的实质内涵与实现途径,再其次案例分析盐城环保产业园的产城融合发展路径,最后对于我国其他地区实现产城融合提出一些建议。1文献综述1.1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外学者对于制造业与服务业集群协同效应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的互动关系,认为随

4、着制造业集聚程度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将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Porterfeild和Pulver(1991)认为在“后工业化(post-industry)”国家,高度集聚的生[1]产性服务业为了贴近市场,会倾向于在本国或国外制造业集聚地区集聚。Marshall(1989)则认为并不是所有生产性服务业都受到制造业变动的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可以通过重组和调[2]整避开制造业转移带来的需求下降影响。Alonso-Villar和Chamorro-Rivas(2001)在克鲁格曼中心-外围模型的基础上,加入生产性服务业部门,建立了新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制造业集聚外围模型,并用数值模拟分析

5、了贸易和信息技术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区位的影响[3]。Richard(2002)利用美国的样本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利[4]于制造业的集聚。Chyau和Linda(2003)分析了改革开放后,香港的服务业中心——珠三角地区制造业外围集聚模式的演变过程,并通过计量模型得出城市规模、城市化水平、地[5]区经济和距离中心(香港)的距离是影响香港制造业FDI集聚的因素。Andersson(2004)通过对瑞典地区产业区位进行分析,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区位和制造业区位倾向于协同定位,它们互为函数关系。依靠自组织形成的制造业集群和生产性服务业一般位于城市,城市外围[

6、6]要形成制造业集群必须依靠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Desmet和Fafchamps(2005)则通过美国郡级区域数据,实证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双重集聚的互动效应,分析认为在同一地理[7]区域范围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要高于制造业,而且有促进制造业集聚的作用。Eraydin和Koroglu(2007)通过对土耳其三个产业集群案例研究发现:相对于应用全球性生产服务业,制造业产业集群内企业更倾向于采用地方性生产服务。但他们认为能否采用和是否经常性采[8]用全球化生产服务是体现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的标志。Krenz(2010)以欧盟1970~2005的产业数据为样本,测算了服务业集聚与

7、制造业集聚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并指出1970~2005年间,零售贸易对纺织业集聚的影响最大。特别地,他认为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能解释服[9]务部门的集聚趋向,而新经济地理学却无能为力。国内学者郑吉昌和夏晴(2005)指出制造业集群形成、发展和保持竞争优势需要良好的[10][11]服务业支持。郑才林(2008)研究了细分的生产性服务业对不同阶段产业集群的影响。[12]陈国亮(2009)初步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的二元集聚理论模型。朱海[13][14]燕(2008)、魏江和周丹(2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