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哲理特征与文化间对话_普遍主义还是非普遍主义

儒家哲理特征与文化间对话_普遍主义还是非普遍主义

ID:9215089

大小:171.54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4-23

儒家哲理特征与文化间对话_普遍主义还是非普遍主义_第1页
儒家哲理特征与文化间对话_普遍主义还是非普遍主义_第2页
儒家哲理特征与文化间对话_普遍主义还是非普遍主义_第3页
儒家哲理特征与文化间对话_普遍主义还是非普遍主义_第4页
儒家哲理特征与文化间对话_普遍主义还是非普遍主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儒家哲理特征与文化间对话_普遍主义还是非普遍主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08年1月求是学刊Jan.,2008第35卷第1期SEEKINGTRUTHVol.35No.1□儒学与当代中国儒家哲理特征与文化间对话——普遍主义还是非普遍主义张祥龙(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摘要:儒家是一种典型的非普遍主义,因为它尽管坚信自己学说是终极真理,但认为这真理与实际生活的变化过程内在相关,依靠健全的文化生态而存活,并且否认任何普遍主义的更高标准的有效性。所以,在当今的文化间交往中,儒家会主张一种真实的对话态度:既不参与任何你死我活的文明冲突,不搞普遍主义的竞赛与对抗。儒家坚持一种"允许中止交往"的对话原则,即对话的任何一方

2、都可以随时中止可能的和现实进行着的交往,如果它感到这种交往威胁到了它的原初文化生态的话。也就是说,文化间对话必须以保障对话的任何一方的文化独特性、他者性为前提。关键词:儒家的非普遍主义;文化原生生态;"允许中止交往"的对话原则;他者性作者简介:张祥龙(1949-),男,香港九龙人,美国纽约州布法罗(Buffalo)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暨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从事东西方哲学比较、现代欧洲哲学、中国古代先秦哲学研究。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4年重大研究项目“中西哲学语言观比较研究”,项目批准号:05JJD720002中图分类

3、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504(2008)01-0021-06收稿日期:2007-12-02我们的时代是普遍主义盛行的时代,又是亟普遍化,形成一种对所有有关现象都无差别地有需文化间对话的时代,而强悍的普遍主义有可能效的“标准”(所谓“无差别”,主要指不考虑时空威胁到文化间对话。儒家如何在这样一个时代中条件造成的差异)。这种最有价值者或者被称理解自己真实的文化身份,并以恰当的方式参与为“真理”①,或者被称为“正义”、“至善”、“知全球性的文化对话?识”等。为了方便我们理解和讨论这个问题,本文将与此相对,非普遍主义(non-un

4、iversalism)不在如下意义上使用“普遍主义”这个词:普遍主义认为那些有终极价值的东西可以被独立的命题(universalism)是指这样一种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它主张最有价值——不管是认知的、伦理的、①真理与“可能”、“一些”、“变异”无关,而只与“必然”、“所宗教的、经济的、政治的,还是其他的价值——的有”和“不变”相关。这个意思,古希腊人已经想到了,比如毕达哥东西可以作为命题而得到直接表达,而且这种价拉斯和柏拉图都认为,真理与至善只是“一”(唯一不二,贯通一值总可以、并且总应该被普遍地推广,或者说被切),而绝不是“二”(可能这样,也可能

5、那样)。-21-充分表达,因为它们总与具体的变化过程有内乎是普遍有效的。这样理解的话,孔子就是在主在关联,所以总需要在历史情境中以合乎时机张所有人的本性都是“相近”的,所有的君子都会的(timely)方式被实现出来,而不能按照某个号“忧道”,所有的仁人都“爱人”并遵行“道德金称是普遍有效的现成标准被造就和推广。非普遍律”。但是,完整地阅读《论语》会让我们发现,对主义并不否认具体情境中的准普遍化诉求,也就这些话都不能作普遍主义的解释,都不符合上面是说,非普遍主义者可以相信终极真理的存在,所说明的“普遍主义”的含义,也不同于康德式的或者相信自己掌握了这

6、种真理,也愿意与更多的伦理普遍主义表述①。人分享它,但他们不认为这种真理可以在任何重孔子说“性相近”,但没有将这个“近”落实为要意义上离开发生的境域,而被孤立为某种观念观念化的对象,不管是后来孟子讲的“性善”,荀化的或理想化的高级标准。所以,普遍主义者与子讲的“性恶”,还是西方人讲的“理性”、“主体非普遍主义者在不少情况下可能显得很接近,他性”等。这个“近”倒是与维特根斯坦讲的“家族相们都不是或可能不是虚无主义者、相对主义者,似”(familyresemblance)相近,表明一种超出普遍但是他们之间的区别更深刻,因为在非普遍主义与特殊、是与非二元

7、区别的倾向。君子“忧道”也哲理的中枢没有一个柏拉图主义式的硬核,即那不可普遍化,因为孔子也讲“君子不忧不惧”(《论个可被理念化、观念对象化和定义化的价值标语·颜渊》)。这种针对具体场合和具体时间来说话准。就此而言,非普遍主义也不同于特殊主义的例子在《论语》中俯拾皆是,甚至就在一章中针(particularism)或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因为对两弟子问“闻斯行诸?”(《论语·先进》),给出表面后两者的哲理中枢处也都有个可孤立看待的硬上对立的回答。核,只不过表现为特殊状态或个体罢了。儒家讲仁者“爱人”,但要求首先爱自己的亲一种学说、宗

8、教和文化是否是普遍主义的,人,“立爱自亲始”(《礼记·祭义》),而这个“亲亲”决定了它的一些重要的特征。某些西方学者讲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