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接受论”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接受论”

ID:9159028

大小:65.97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4-19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接受论”_第1页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接受论”_第2页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接受论”_第3页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接受论”_第4页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接受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接受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接受论李红丽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莲湖小学742500摘要:审美接受者的阅读经验预先构成的思维定向或潜在结构,代表着一个审美接受者的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因此如何建构和培育接受者在审美期待中的审美潜能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个审美接受者来说,必须要有相应完备的审美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才能进行正常的审美鉴赏活动,否则,对于一个缺乏鉴赏力的人来说,即使再好的作品,都无任何审美效应可言。为了拓展阅读空间,利于审美鉴赏者的审美接受,古代文艺理论中提出的行万里路的外出游历、“澄怀观

2、道”的静心坐忘、“破万卷”的博览群观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意义。关键词:审美接受论学习心得审美潜能“隐含的读者”是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针对读者自身的参与性和创造性,并在艺术接受和消费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接受概念。接受美学创始人尧斯也提出过“审美期待视野”这一审美接受范畴。它是指阅读一部文艺作品时,审美接受者的阅读经验预先构成的思维定向或潜在结构,代表着一个审美接受者的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文艺作品作为审美客体,其内在意义的展示,正是通过读者在接受过程中“审美期待视野”的改变而实现

3、的。中国古代文论虽然没有提出这样规范化的概念,但重视审美接受者的主体性,仍是中国接受思想意蕴的一大特色。王夫之说:“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1](P847)沈德潜、王夫之等人都有阐述。王夫之所说的“情”,都是针对接受者的主体性而言的,它们也是指审美鉴赏者阅读经验、审美素养、审美趣味等积淀而成的一种审美潜能。在阅读过程中同样有着参与再创造的作用。不过与丙方接受美学相比,中国古代文论对它的论述,不是重在明确界定它的内涵和只体展示它的功能上,而是极力强调对它的如何建构和培育上。中国古代文论家认为文学的审美接受不

4、是一帆风顺、轻而易举的,而是一个十分复杂而艰难的过程。袁枚说:“作者难,知道尤难。”因此要想进行审美鉴赏,接受者必须具备相应的艺术鉴赏力。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必须具备“感受音乐美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暗”,唯有如此,方才获得艺术美的享受。《淮南子·泰族训》中说:“三代之法不亡而世不治者,无三代之智也。六律具而莫能听者,无师旷之耳也。故法虽在必得圣而后治,律虽具必待耳而后听。”[2】(P618)著名诗人曹植也说:“盖冇南威之容,乃可以论于淑媛;冇龙渊之利,乃可以议于断割。”[3](P154)因而,作为

5、一个审美接受者来说,必须要有相应完备的审美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才能进行正常的审美鉴赏活动,否则,对于一个缺乏鉴赏力的人来说,即使再好的作品,都无任何审美效应可言。为了拓展阅读空间,利于审美鉴赏者的审美接受,古代文艺理论中提出的行万里路的外出游历、“澄怀观道”的静心坐忘、“破万卷”的博览群观对于接受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方面,并II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意义。一、行万里路的外游对于艺术接受者的价值和意义审美鉴赏者只有阅历深广,善“求天下奇闻壮观”、“知天下之广大”,这样才能更好地拓展自己的审美期待视野,以便更好地欣赏接受文

6、艺作品。古人云不但要“读万卷书”,而且还要“行万里路”,正说明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复杂的生命体验对于审美接受者鉴赏能力的提高,具有重大作用。著名的美术理论“外师造化,中的心源”以及“搜尽奇峰打草稿”等虽然是站在创作论角度提出的,但详细探究,对于接受同等重要。有这么一则小故事:李贺有诗云:“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开。”王安石说:“此儿误矣,方黑云压城吋,岂有向日之甲光也?”而明代杨慎则以自己的亲身所历、亲眼所睹批评王安石“宋老头不知诗”。杨慎之所以能指出王安石鉴赏贺诗的错误,其关键性原因在于他具有像李贺那样的生活经历。可

7、见,接受者人生经验的多少与否对于理解诗作之境至关重要。正如袁枚所言:“诗中境界,非亲历者不知。”因而,读者审美期待视野的建构与培育,不能单单依靠书本知识,而苏中更重要的途径还在于读者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便是中国古代文艺家极为重视的“外游”说。南宋诗人陆游曾有诗云:“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君诗妙处我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陆游为什么能识诗之妙?宄其原因正在于他有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积淀而成的审美鉴赏力。有些山水诗属于即景会心之作,诗人常常抓住自然景物和自己主观感受中最典型、最生动、最冇诱发力的侧面,形象逼真而又深刻入微

8、地再现了自然之美。理解这样的诗作,需要接受者对其自然美的深切感受。平日吟诵,是在书房案头,故不觉其妙,一旦重临诗人写作的情景,便立即会即景会心,产生强烈的共鸣。唐代伟大诗人如杜甫的诗歌,“兵火丧乱”的崎岖经历,是知杜诗之妙的前提,如果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没奋对社会动荡骚乱的深刻体验,要想鉴赏评论寄寓着如此深沉的社会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