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黄证的中医研究概况

阴黄证的中医研究概况

ID:9157960

大小:61.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4-19

阴黄证的中医研究概况_第1页
阴黄证的中医研究概况_第2页
阴黄证的中医研究概况_第3页
阴黄证的中医研究概况_第4页
阴黄证的中医研究概况_第5页
资源描述:

《阴黄证的中医研究概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阴黄证的中医研究概况(1.湖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湖南长沙410007;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长沙410007)黄疸为临床常见病证,中医在黄疽病的认识上源远流长,阴黄和阳黄是根据阴阳学说把黄疽分为两类的一种划分方法,其中阴黄之病因病机、辩证更为复杂,故其治疗难度亦更大。只有清楚的认识和区分阴黄,才能有效治疗缠绵难愈之阴黄。故木文从阴黄的中医理论认识、病因病机、辩证治法作一综述,有其特殊意义。关键词:阴黄;病因病机;中医辩治;文献综述[Abstract]Jaundiceisacommonclinicalsyndrom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

2、ehasalonghistoryintheunderstandingofjaundice.YinandYangjaundicesyndromeisdividedintotwocategoriesaccordingtothetheory.Theetiologyandpathogenesis,dialecticalofYin-Yangaremorecomplex,sothetreatmentismoredifficult.Onlywhenwehaveaclearunderstandinganddistinguishaboutit,canweeffectivelytreatrefract

3、orylingeringYinjaundicesyndrome.Therefore,thisarticlereviewsfromthebasictheory,etiologyandpathogenesis,dialecticaltreatmentofYinjaundicesyndromeandhasitsspecialsignificance.[Keywords]Yinjaundicesyndrome;Etiologyandpathogenesis;Differenti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Literaturereview.[]R24[

4、]A黄疽为临床常见病证,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而阴黄,作为黄疽中的一大证型,其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均较复杂,加上临床上相对阳黄而言比较少见,容易被忽视,但阴黄之治却乂是黄疽治疗中的难点,只有有效的治疗缠绵难愈之阴黄,才能攻克黄疽这一临床多发疾病。中医学不仅在阴黄理论上有着丰富的见解、而且治疗形式完善、疗效肯定,其对阴黄的提出、发展及治疗均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通过查阅古代各家著作中记载奋阴黄的医籍,以及近现代中医名家治疗阴黄的的一些文献,从中找出相关内容,并对苏中涉及阴黄的代表性内容加以整理,从而总结出阴黄的中医理论认识、病因病机、辩证治法等相关内容,综述如下。1中

5、医学对阴黄的认识汉代以前,虽然明确提出了黄疽病,却并未认识到黄疸冇阴、阳黄之区分,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探索和发展,最终中医学根据阴阳辨证理论体系将黄疽大致分成阳黄、阴黄两大类,一般而言,“阳黄之证显露易识,阴黄之象纷杂难辨”,现代中医认为阴黄总由寒湿阻遏、脾虚血亏、瘀血停积、脾肾亏虚或气血衰败引起,阴黄之证多见于现代医学之慢性肝胆疾患,如慢性病毒性肝炎、急性黄疽性肝炎、亚急性重症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肝硬化、肝、胆恶性肿瘤等疾病,主要表现除了黄疸之外,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乏力、食欲不佳、肢冷便溏、畏寒神疲,U淡不渴,舌淡苔白或白腻,脉濡缓或沉迟等症状,或有肝区疼痛、肝脾肿大、面色晦暗、

6、舌质紫暗或瘀点、肌肤甲错等瘀血症,本病病程长,黄疽深,易演变。治疗上要注意改善机体虚弱之本质并消退黄疸,才是改善其预后之关键。2阴黄的病因病机阴黄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历代医家对其认识也不尽相同。本文总结古往今来历代医家对阴黄病因病机的认识,认为阴黄之病因病机不外乎寒湿阻遏、脾虚血亏、瘀血停积、肝脏虚损、肝肾亏虚或气血衰败之类。其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病理因素有湿邪、寒邪、瘀血、疫毒。归纳起来大致为以下几种:2.1脾虚寒湿中医论黄疽,皆以湿为疾病源流,认为湿热相搏为阳黄,寒湿交阻为阴黄。脾虚导致运化功能失常,湿邪内生,加上感受外部寒湿之邪,内外相合,可进一步加重寒湿阻遏,引起肝胆疏泄异

7、常,胆汁外溢故而发黄。脾虚及寒湿又可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循环机制,加重阴黄的发展。汉.张仲景在《伤寒论·黄疽病脉证并治》中提出:“伤寒发汗已,身0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1】,这是最早的寒湿发黄说。又如《医学纲0》谓:“内伤黄疸,因劳役形体,饮食失节,中州变寒”,“伤冷中寒.脉弱气虚,变为阴黄”[2】,认为湿邪及中焦脾胃虚寒相合才会导致阴黄的发生。阴黄寒湿的病因,大约有外感、内伤、误治等,但其本质总不离脾胃中焦虚寒。清代医家叶桂在《临证指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