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151129
大小:53.29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4-19
《一位楚地城堡少主的江湖远游——原生文化对昌耀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原生一位楚地城堡少主的江湖远游一文化对昌耀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ma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湘楚文化作为诗人的原生文化,对诗人性格形成、人生道路选择、诗歌创作棊本风貌都产生了影响。本文从原生文化作为集体无意识对于诗人員耀早期文学创作影响起笔,分析与黄河儒家文明异质的湘楚边地文化同藏族文化的相通性,及其在诗歌创作中的体现,进而探究屈骚传统在诗人自我精神思辨中产牛.的效用和在作品中的多维状态。关键词:誕原生文化;诗歌创作;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及多民族文学研究。ALongJourneyAroundtheCountryforaY
2、oungMasterofaCastleintheChutheInfluenceoftheAuthenticCultureonChangYaoandHisPoetryCreationFENGXiao-yanSchoolofLiterature,QinghaiNationalitiesUniversity:Abstract:Astheauthenticcultureofthepoet,theXiang-chuculturehadagreatinfluenceontheformationofhispersonality,thecho
3、iceofhiswayoflifeandthebasiccharacteristicsofhispoetrycreation.Thearticlebeginswiththeimpactoftheauthenticcultureascollectiveunconsciousnessonthepoet’searlyliteraturecreation,analysestheXiang-chuculture,which,asaregionalculturedifferentfromtheYellowRiverConfucianciv
4、ilization,hasthesimilaritytotheTibetancultureandtheembodimentofthepoetrycreation,thusmakingananalysisofthetraditionofQuSaowiththeeffectonthepoet’sselfspiritualspeculationandofitsmultistatusinhispoems.Keyword:ChangYao;AuthenticCulture;PoetryCreation;1979年,头戴荆冠的诗人昌耀经历
5、了二十一年的流放生涯重新回到了古都青唐。停滞了二十年的诗歌写作也如初融的冰河渐次叮咚作响。以《大山的囚徒》为序笔,次年《慈航》《山旅》接踵脱稿,它们与1982年写就的《雪•吐伯特女人和她的男人及三个孩子之歌》被评论家称为“流放四部曲”。自此,一个用生命描摹青藏高原形体和经脉的诗人在中国诗坛上逐渐显现。然而几乎就在《慈航》《山旅》写作的同时,一首《南曲》也在轻唱低吟:“借冰山的玉笔,写南W的江湖:游子,太神往于那故乡的篙橹,和岸边的芭蕉林丫。我是一株化归于北土的金橘,纵使结不出甜美的果,却愿发几枝青翠的叶,裹一身含笑的朝露。”此
6、时距那个楚子隔窗与母亲背影告别,开始一生“自我放逐”式的行走己整整三十年的吋间。正是这内心深处的“太神往”,使得1979年刚刚获得政治自由的昌耀,便一刻不能容留地奔赴故乡桃源。而对于此时的昌耀来说,父母的亡故,家族的北迁,桃源对于他已不是“家园”的所在。那么让員耀长久无法释怀,想要探寻的宄竟是什么?诗人在此后的诗作中不断给出了答案:“乡渡篙櫓”“颉颃雨燕”“南风《楚殇》”“空城堡的无人宴席”“老如古陶的故居”……正如赵成孝先生所言“生于湖南的昌耀,深受湘文化的影响。湖南一地的精神文化对昌耀性格的形成影响极大”。m湘楚文化对于昌
7、耀,除丫性格形成的影响外,它完全有理由被看作昌耀诗歌创作的精神底色。一、一个城堡少主的自我放逐从原生文化开始的诗歌创作被昌耀称作“一个爱美者的心路历程”的《昌耀诗文总集》是从1955年《船,或工程脚手架》开始收录的,在本文中把它视为昌耀文学写作的起点。这是不满二十岁,抵达高原刚刚三个月的青年诗人笔丁的高原秋景,“高原之秋/船房/与/桅/云集/濛濛雨雾/淹留不发。/水手的身条/悠远/如在/邃古/兀自摇动/长峡隘路/湿了//空空/青山。”位1这幅由单字、词和简洁短语连缀描両的图景,更容易让人联想到“阴雨霏霏,连月不开”“岸芷町蓝,
8、郁郁青青”的洞庭盛状。而潮湿朦胧的水色和“水手”这种在旱地高原极少遇到的景象与人物在昌耀之后的早期诗作屮也时有描摹:“雾啊,雾啊……/只听到橹声拍溅和水声震耳的呼号。//然而黄河熟悉自己的孩子。/然而水手熟悉水底的礁石”U1(《水色朦胧的黄河晨渡》1957年)、“我们都望见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