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探究针灸—经络系统理论概述

运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探究针灸—经络系统理论概述

ID:9147188

大小:6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4-19

运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探究针灸—经络系统理论概述_第1页
运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探究针灸—经络系统理论概述_第2页
运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探究针灸—经络系统理论概述_第3页
运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探究针灸—经络系统理论概述_第4页
运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探究针灸—经络系统理论概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运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探究针灸—经络系统理论概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运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探究针灸一经络系统理论概述(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武汉430061)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综述红外热成像技术在经络现象、腧穴特异性、腧穴一脏腑效应和针灸临床中的具体应用,理论结合实际,认为红外热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新兴、便捷、无辐射的医学影像学新技术,在针灸一经络系统理论的研究及指导针灸临床实践中只有切实意义,值得推广应用。【关键词】红外热成像;针灸;经络R245B2095-1752(2016)25-0353-02中医学认为经络“内藏于脏腑,外络于支节”,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现代研究认为经络系统可能是一种異有多元结构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传递的通道系统。

2、红外热成像技术以往主要用于乳腺癌的诊断,近年来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医学影像学新技术[1-2]。以往对针灸一经络系统理论的研究涉及其内涵的各个方面,木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述。1.对经络现象的观察研究经络现象内涵广泛,主观循经感传现象和经络的各种客观反应特性都属于经络现象。对人体体表循经红外热像分布的观察是运用红外热成像技术研宄经络现象的重要手段。张栋[3]运用红外热像仪观察发现,自然状态下健康人体表某些区域即可观察到特殊分布的高温带,许多高温带分布与经络循行路径大致相同,以后正中线督脉区高温带出现几率最高,且与督脉分布重合性较好。陈丽[4]对60例健

3、康人体表红外热像分布的观察得出了类似结论,认为大部分健康人在自然状态下体表可观察到循经分布的红外辐射轨迹,以循督脉分布者出现几率最高,达68.5%,其次是循手三阴经和循手阳明经分布者,出现率分别为40.6%和29.1%。胡翔龙等[5】、许金森等对健康人分别在经穴和非经非穴部位进行加温后观察其红外热像改变,结果显示:对经穴加温后局部皮温变化沿经双向延伸扩展,而对非经非穴部位加温后,其皮温升高仅限于局部,以加热点为中心向四周扩散,未显示明显方向性,且前者皮温变化扩展速度明显快于后者;进一步对前臂内侧手三阴经穴持续加温,在红外热像仪下可逐渐显示出与经典描述的手三阴经循行路线大致相同的红外

4、辐射轨迹。这说明经络的导热性较非经部位好,经络系统可能是一种具有多元结构、导热性良好的通道系统。潘晓华等[7】对14名健康人任脉穴、任脉上非穴及非经非穴部位分别进行加温后观察其红外热像图改变,结果显示:对任脉穴或任脉上非穴进行加温可显著提高循任脉红外辐射轨迹出现的几率;持续加温时,从红外热像图上观察,循经红外辐射轨迹变连续规整,且沿经扩展延长;对非经非穴部位进行加温一般不能诱发该现象。这为“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的针灸治疗原则提供了一定依据。此外,刘瑞庭等观察到,50%以上主诉发生沿足阳明经循经感传现象者可出现循足阳明经红外辐射轨迹扩展现象,与主诉无循经感传者比较奋明显差异。这为临床

5、观察循经感传现象提供了一种新技术。1.对腧穴特异性的观察研究腧穴特异性是指刺激特定腧穴可以对相应组织、脏腑或官窍等病变产生特异性的治疗作用。赵博文观察50名健康人针刺合谷穴前后面部红外热像图的改变发现,针刺合谷穴后面部多部位温度明显升高,其中U区升温最明显。刘瑞庭等观察到,针刺合谷穴可引起面部多区域皮温升高,尤以与手阳明经循行部位冇关区域皮温升高最著,而针刺内关穴无此反应。张栋对行针刺合谷穴治疗面瘫的患者针刺前后面部红外热像分布的变化进行观察,并分别与针刺外关、足三里穴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针刺合谷穴后75.8%的患者出现面部多部位升温反应,其中19个部位的升温反应具有统计学意义,口

6、鼻部升温幅度明显大于部其它部位;而所设外关、足三里穴对照组针刺后面部升温无统计学意义。张栋等还对针刺光明穴前后面部红外热像分布变化进行观察,并与针刺外关、足三里、合谷穴进行对照观察,结果发现:针刺光明穴后H区升温明显,0—面温差值加大,而各对照组升温不显著。这说明光明穴对眼部有特异性作用,为光明穴治疗眼部疾病提供了一定依据。宋晓晶等将54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患侧光明穴组和针刺患侧合谷穴组,并对各组病例于针刺前后分别采集面部红外热像图。结果显示:针刺光明穴后,健、患侧眼区升温明显,且患侧眼区升温值较健侧眼区大;针刺合谷穴后,口区皮温升温明显。结论认为:光明穴与S区、合谷穴与口

7、区的效应关系比较密切。方镇洙将40名健康人随机分为内关穴组、公孙穴组、非内关穴组和非公孙穴组,并分别对各组相应腧穴及非腧穴对位进行针刺,观察针刺前后脘腹部温度分布变化。结果发现:内关穴组及公孙穴组针刺前后脘腹部温差变化冇统计学意义,而非腧穴对照组针刺前后脘腹部温差变化则无统计学意义。1.对腧穴一脏腑效应的观察研究腧穴一脏腑效应是指脏腑病变可以反映在体表相应腧穴上,刺激体表腧穴又可以对相应内脏起到调治作用。这充分体现了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的特性,也是针灸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