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134854
大小:127.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4-18
《减税激励、研发操纵与研发绩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减税激励、研发操纵与研发绩效杨国超刘静廉鹏芮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华东政法大学国际金融法律学院中欧国际工张维迎和林毅夫就“政府是否应该制定产业政策”展开了激烈争论。与他们从较为宏观的视角分析不同,木文利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确立的公司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之比这一“一刀切”的微观认定门槛,研究公司是否会操纵研发投入以满足相关标准。研究发现,研发收入之比的分布在法规门槛附近不连续,这确认了公司研发操纵行为的存在。基于分布不连续特征定义的研发操纵公司获得了更多的税收优惠和政府补助。进一步地,研发操纵现象在民营企业、盈利
2、企业以及位于税收征管力度较弱地区的企业中更为显著,且研发操纵公司的研发投入与公司未来发明专利申请、发明专利授权数量间的正相关关系更弱。研究表明,与政策制定者的初衷不同,研发激励政策会激励公司进行研发操纵,最终导致公司研发绩效下降。本文不仅为产业政策引发的激励扭曲效应提供了微观证据,还为更好地制定和执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提供了理论参考。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产业政策;法规门槛;研发操纵;研发绩效;针对政府是否应该制定产业政策,张维迎强调“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林毅夫强调“有为政府”的价值,双方观点鲜明,难分伯仲。以研发激励政策为例,政府推出
3、旨在促进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激励政策本是冇深刻的经济理论支撑的。其原因在于,研发活动是公司创新的源动力,是经济增长的引擎(Schumpeter,1934;Romer,1990;Stokcy,1995;Lerner&Wulf,2007),但研发活动风险较高,且可能被竞争对手模仿甚至抄袭,由此会导致公司研发投入不足(Arrow,1962;Kristiansen,1998)。Greenwald&Stiglitz(1986)曾指出,改善研发投入不足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制定税收干预政策,即通过降低税率减小公司研发失败带来的风险,同时将研发活动的经济收益N部化,以
4、促进公司增加研发投入。实证研宂也发现,减税政策的确可以激励公司提高研发投入(Hall,1993;Hall&VanReenen,2000;Bloometal.,2002)。为此,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于2008年4月14日联合颁布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下文简称《管理办法》)。然而,只要涉及到对特定企业实施研发激励政策,就需要明确的筛选标准(Krugman,1983)。《管理办法》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强度规定了近乎“一刀切”的标准: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小于5000万元的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之比不低于6%;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至
5、2亿元的企业,该比例不低于4%;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亿元以上的企业,该比例不低于3%。不难看出,“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之比”是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一个重要门槛,只有当研发强度超过该门槛时,公司才有可能获得“高新技术企业”称号,进而享受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以及一系列政府补助。然而,若规则制定荠利用“门槛”让公司只能在两种政策之间进行选择,公司可能通过操纵相关项目,选择更有利于自身的政策(Dye,2002)。那么,《管理办法》采用近乎“一刀切”的认定标准给公司贴上“高新”或“非高新”标签,是否会激励部分公司通过操纵研发投入以获得高新技术
6、企业认证呢伴随《管理办法》的实施,我们不难发现公同进行研发操纵的“蛛丝马迹”。如2011年5月26日,南岭民爆(002096)宣布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证。查阅南岭民爆历年年报发现,2009、2010和2011年公司研发投入占当年销售收入之比均恰好等于3%。上述现象并非个例。据本文统计,2008—2014年,研发投入强度刚刚超过法规门槛0.5%的公司年度观测数共1195个。由此,本文推测,围绕法规门槛的研发操纵行为可能十分普遍。本文研究发现:首先,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之比的分布在法规门槛处显著不连续,即当公司销售收入小于(超过)2亿元时,研发投入占销售
7、收入之比的分布在法规门槛4%(3%)之上存在群聚现象,从而证明了研发操纵现象的存在;其次,相比其他公司,研发投入占销雋收入之比达到或刚刚超过法规门槛的研发操纵公司,获得了更多的税收优惠和政府补助;第三,民营企业、盈利企业以及税收征管力度较弱地区企业的减税激励更强,更偏好进行研发操纵;第四,针对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之比达到或刚刚超过法规门槛的公司,其研发投入与公司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发明专利授权数量间的止相关关系更弱,即研发操纵公司的研发绩效更差;最后,本文还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发现在考虑了其他替代解释和内生性问题后,木文研究结论并未改变。本文研究
8、贡献为:第一,作为对张维迎和林毅夫掀起的“产业政策之争”的1H]应,木文为这一争论提供了微观证据。张林之争主要反映了不同经济思想及宏观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