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蹉跎岁月的老“贫农”

走过蹉跎岁月的老“贫农”

ID:9107965

大小:2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4-18

走过蹉跎岁月的老“贫农”_第1页
走过蹉跎岁月的老“贫农”_第2页
走过蹉跎岁月的老“贫农”_第3页
走过蹉跎岁月的老“贫农”_第4页
走过蹉跎岁月的老“贫农”_第5页
资源描述:

《走过蹉跎岁月的老“贫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在共和国成立前后的半个多世纪中,“贫农”这个代表劳苦大众的词语曾经红地闪闪发光,并且作为政治地位的象征,让善良的中国农民狂热地追求过、无比地荣耀过。直到八十年代后,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个历尽沧桑的名词才以永远不再回头的姿势退出了历史舞台……走过蹉跎岁月的老“贫农”——访赤坭镇丰群村老贫农戴金莲多年来,记者一直在为自己收集的那些老“贫农”的故事而自豪,没想到11月3日采访在香港优质企业管理公司担任企业管理顾问的黄先生时,他所讲述的老“贫农”之故事更为感人,他说:“关于老‘贫农’的话题,我不妨以我的母亲为例,她老人家70多岁了,当‘贫农’就当了三十多年,后来,‘贫农’这个名字没有了,但她老人家依然带

2、着当年‘贫农’的无畏精神,掩起失去我父亲的伤痛,带着我们兄妹四人,走过了艰苦的岁月,可以说她算得上是中国‘贫农’群体中的一个缩影。”为了聆听这则感人的故事,当天晚上,记者就来到黄先生的家,采访了黄先生的母亲戴金莲老人。艰苦岁月,这位老“贫农”用精神支撑了一个家戴金莲老人,和千千万万的中国老“贫农”一样,在过去的岁月里,同样经历了艰苦生活的历练、同样饱尝了贫困日月的辛酸。采访中,她老人家始终显得那么沉重,每一句话都要绕唇半天,仿佛是在挪动压在心头的一块巨石。听她说:“我们那一代人的贫下中农很艰苦,在解放后的近三十年中,为了一心一意地支援国家建设,一直靠着‘一不怕苦,二不死’的革命精神支撑着一个国

3、家。别的不说,就说我们家,从五十年代开始,到六七十年代,随着不断的增添人口,日子就过得最紧张,有几年时间,劳动日值非常低,干一天活只能得到四分钱,我和我的老公干一年连上百元都分不到。那个年月,我最怕家里有人生病,因为得病就得花钱。好在当年的生产队是按人头分口粮,不至于饿死人,可我家的人口多劳力少,社会主义优越性总是很难照顾到我家那些不干活的人,到年终我们家几乎就没有余粮了。为了能给孩子省出一点口粮,为了能让老公有力气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我每天都要偷吃一顿很特别的饭,这种饭当时有很多人吃过,那就是香蕉树根和稻壳……即就是这样,我还是对生活充满着希望,还是和村里的贫下中农一道,为掀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出

4、力流汗,因为我们是当时最受政府信任、最热爱社会主义的贫农啊,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排头兵,所以,生活再艰苦都得忍着。挨过六十年代初的那段艰苦,到了七十年代,农村人的生活在政府的关怀下才有了好转。但在我家,这种好转仅仅是能吃饱饭,四个孩子的上学照样成问题,每到年初开学,我就为几个孩子不到十元的学费去费神,亲戚、邻居几乎都借遍了。老公曾经对我说:‘孩子能认几个字就行了,念到什么时候还不是和咱们一样当农民……’可我觉得,读书多了总有好处,也许将来孩子能靠读书谋个好前程……”在这种用希望酝酿的超前思想支配下,戴金莲老人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硬靠一身刚强的“贫农”精神,给自己贫穷的家带来了希望、带来了活

5、力。包产到户,这位老“贫农”经历了观念的大转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农村发生了一场伤筋动骨的大变革,过去那个被激越进行曲唱红的人民公社和活跃在广大农村的贫下中农,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它们在退出历史舞台的那一刻,生产队这个集体形式的生产单位也随之被联产承包的新型生产形式所替代。戴金莲老人说:“当时,分田到户的消息一传开,我就觉得很不舒服,怎么一个好端端的生产队说没有就没有了呢?大家在一起同甘共苦、在一起劳动的日子有什么不好?我就是想不通,还把毛主席六七十年代的一些语录拿出来和分田到户的政策作对照,甚至一个人躲在家里生怨气,心里总想,这一分不就把前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江山给分了吗?多可惜呀

6、。”戴金莲老人的唠叨,站在一个贫农的感情角度上讲并不算是一种错误,因为她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爱太深了,在她的心底,一直觉得社会主义就是把许许多多的人组织起来,大家在一起建设家园,一起为共产主义的目标而奋斗。戴金莲老人强压着许多她敢讲和她不敢讲的话,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中,最终选择了沉默,因为她知道这是国家政策,是一个人无法抗拒的潮流。其实,在当时没有完全领会国家政策的情况下,想不通的并非戴金莲老人一个人,还有很多和自己一样的贫下中农。在这场农村土地大变革中,戴金莲老人家的家里也分到了几亩地,她说:“我分到土地以后,虽然心里有疑惑,但总不能让地荒着,当年我按照过去在农业社时的种法,在几亩地里种了水稻,经

7、过细心管理,秋后就有了很不错的收成,比大集体时多收了许多水稻,望着老公和孩子往家中搬稻米的高兴劲,我忽然明白了,原来分田到户是国家为了调动我们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为了多大粮食……”常言说:“民以食为天”,这话一点都不假。戴金莲老人家在多年多次丰收喜悦的陶醉下,从此更加深信党对农村的土地政策了,以后的日子,她每每回忆起当时分田到户时她的许多不明白时,一直抱怨自己的“贫农”观念太旧,一直埋怨自己的文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