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不应是草包(梅节)

草根不应是草包(梅节)

ID:9102363

大小:39.34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4-17

草根不应是草包(梅节)_第1页
草根不应是草包(梅节)_第2页
草根不应是草包(梅节)_第3页
草根不应是草包(梅节)_第4页
草根不应是草包(梅节)_第5页
资源描述:

《草根不应是草包(梅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草根,不应是草包!(梅节)-——评邓遂夫《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1) 作者:梅节文章来源:香港《城市文艺》2008年6月号  邓遂夫先生的《红楼梦脂评校本丛书》成为大陆红坛亮丽的品牌。邓先生上世纪九十年代曾经下海,扑腾一番以后,世纪之交上岸,「重拾旧梦」,着手做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和庚辰本的校订。根据商海的历练,他采取新的面向,宣布「走出象牙之塔」,要和「草根阶层」结合。他有一本新作,就叫《草根红学杂俎》。周汝昌先生写序为邓的《甲戌校本》加持:「横空忽睹珍编出,甲戌庚辰总纪元」(P8)。据说邓先生的《甲戌校本》七年出了五个修订版,印刷

2、了九次。《庚辰校本》更打破了中国出版史上记录,2006年5月出版,6月就出了「修订版」,一年重印四次,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但红学界专业人士似乎评价不高,有人讥他手脚不干净,有人挑他的「常识性」错误。邓先生反唇相讥,指为「瞎话」。前年七月,笔者在杭州出席明代文学国际研讨会,杜春耕赏饭,同席有作家出版社王寳生先生。我们谈到红学出版情况,我问遂夫的书怎么样,王先生说:销得不错,但也有人说是炒作。他说:「你帮看看。我寄你一本。他的庚辰本也出了。」我说「书我有,买了还没好好看。」大半年来,先后有几位红学小友问我对邓先生「脂评校本丛书」的看法。我颇好奇,

3、于是把邓校甲戌本找出来看。现不揣浅陋,试谈点个人意见。邓先生既然自诩他的书「既是面向广大读者的一种通行本,同时又具有浓厚的学术探讨的性质」,(2)「红学泰斗」打了保票,出版单位视为「拳头商品」,我实在不须再插花。为了读者利益,作为平衡,毋宁着重谈谈邓校本的不足之处,希邓先生不以为忤。正误莫辨,一知半解  校书虽小道,并非易事。清代朴学大师、干嘉学派领军人物戴震入四库馆,上所校《水经注》,乾隆曾颁诗褒奖,却被后人指为抄袭赵一清的著作。文化班头、学界领袖胡适想为他的同乡辨诬,集中了海内外重要版本,「校」了多年,连一篇堪称结论性的翻案文字都写不出来

4、。校书的困难,不在备列版本文字异同,而在于厘清底本嬗变,作出确当的正误去取。我校过被称为「有明之大百科全书」的《金瓶梅词话》,略知其中甘苦。苦的是什么?欠缺知识。在最近出版的《瓶梅闲笔砚──梅节金学文存》的「弁言」中谈到这种感受:二十年前,我开始校订《金瓶梅词话》时,「深感自己知识不够。二十年后结束整理工作,仍感自己知识不够,也许这种感觉比原来更强烈。」遂夫大材,非我之所能比。但从《甲戌校本》看,也存在知识不足问题,一知半解,正误莫辨,虽不至触目皆是,却也够瞧的了。为引起他的注意,这里随便举几个例子。1、「扰乱」行,「挠乱」不行甲戌本第二回,

5、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贾雨村发议论:  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恶者,挠乱天下。  「挠乱」,己卯、庚辰、戚序、蒙府、梦稿本同。甲辰、程甲、列藏本作「扰乱」。(3)遂夫改「挠」为「扰」,校云:「原误挠」。(P107)现在我手边的几个近人的校本,俞平伯本、红研所本、蔡义江本均作「挠乱」,后出的郑庆山本、周汝昌本,亦作「挠乱天下」。(4)邓遂夫根据什么说「挠乱」误呢?  《说文》:「挠,扰也。」《广雅.释诂三》:「挠,乱也。」《左传.成公十三年》:「散离我兄弟,挠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吕氏春秋.任教》:「君

6、臣扰乱,上下不相别」。故「干扰」亦作「干挠」,宋司马光《太子太保庞公墓志铭》:「祖宗以来,未有美人敢称教旨干挠府政者」。「阻扰」亦作「阻挠」,明唐顺之《阅视军情首疏》:「敢有偏拗怠玩,阻挠军务,不行一心平贼者,尔即指名具实,参奏治罪」。甚至「挠」、「扰」可叠用:《后汉书.仲长统传》:「挠扰百姓,忿怒四夷。」  邓先生以「挠」为误而正作「扰」,可见他的知识库存,只知「扰」之为「乱」,不知「挠」亦「乱」也。2、「打躬」可,「打恭」不可甲戌本第三回,贾雨村起复,林如海将之推荐给都中妻兄贾政:    「雨村一面打躬,谢不释口,一面又问:不知令亲大人现

7、居何职?只怕晚生草率,不敢骤然入都干渎。」  「打躬」,己卯、庚辰、戚序、蒙府、列藏、梦稿、甲辰、程甲均作「打恭」。俞平伯、红研所、蔡义江校本作「打恭」。郑庆山、周汝昌本作「打躬」。邓校曰:「各本误作打恭」。(P132)「打恭」、「打躬」,《红楼梦》各抄本互出并用,庚辰、戚序、甲辰、列藏多作「打恭」。甲戌本多作「打躬」。  按「恭」、「躬」古通,见《礼记.缁衣》陆德明《音义》。《孔子家语.五帝德》,「躬己」亦一作「恭已」。宋元以还,可能是因抵制胡俗,汉族民间相见礼仪趋向简易,以垂手躬身为敬。从身体语言说,叫「打躬」,从表意而言,叫「打恭」。如

8、果加上两手抱拳当胸,就是「打恭作揖」或「打躬作揖」。明清文人和通俗白话小说,两者兼用:  《西游记》第五十二回:「行者躬身唱个喏。」  《金瓶梅词话》第四十六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