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091425
大小:34.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4-17
《论“大智不智大勇不勇”与“淡泊明智宁静致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大智若愚:大智若愚的表现,是大智慧的展示。应该成为人们修身、保身、养身的法宝,表面的愚笨,内心却藏有高深智慧,“愚”是一种表象,“智”才是内在本质。智慧达不到最高境界是无法做到的。很多大智大勇的伟大人物都推崇老子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大辨若讷、大成若缺、大盈(满盈)若冲(淡泊虚静。最充盈的东西好像空的一样)、大直若屈”,古人还说“大智不智,大谋不谋”,这都表现的是能够顺应自然规律,真正机智聪明的内在本质。 能隐蔽自己。“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出头椽子先烂”,大智若愚则表现的虚怀若谷,正好能够规避这样风险,而且
2、不仅可以避免灾祸和不必要的麻烦,还可以在别人毫不在意、毫不介意和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一心一意做自己的事情。但装糊涂虽然是一种聪明,却也需要勇气。只有大才者才不轻易流露,“一瓶不满,半瓶咣当”的人才唯恐自己一知半解的所谓才华被埋没。 能隐蔽目标。事情没成功之前被人们注目,并不一定都是好事,众矢之的,人们看问题角度各不相同,外部阻力自然会大,外部干扰发展一定程度会影响内部的步调统一。尤其是在双方都争取一件事情对垒中,时机不到的故意显示,无疑会暴露目标,虽然能让对方认识你的强势,同时也会暴露自己弱点,也就是把自己弱视、弱点过早交给了对方,给了对方充分组织对策时间,而
3、战胜对方的基本策略都是抓对方弱视、弱点。大智若愚的技巧,却隐蔽了目标,当对方发现,已经无法阻止。 能一鸣惊人。凡是想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日常总是显得从容自如,不在一时一事上逞能,不为争一城一池兴师动众、大动干戈,把所有大的动作都能掩盖在风平浪静之下,时机而动,审时度势,该聪明时一定表现的聪明,该运用智慧时一定运用智慧,关键时候坚决出手,不动则已,动则必胜,造成势如摧枯拉朽之势,最后实现毕其功于一役,给人以震动、震撼,从而确立不败地位。 能后发制人。大智若愚,在征服对方上,能展欲擒故纵势态,迷惑别人,使其产生错觉,而自己却能够准确地抓住对方“软肋”,给以致
4、命一击,整个运筹过程都在平淡中、无声无息中进行,让那些清高自傲、一意孤行、我行我素者毫无准备,最后“束手就擒”,以出其不意取得成功。 请将不如激将:“激将”是一副“猛药”,泛指用刺激性话语或正话反说鼓动人去做某事的一种手段,运用得当比正面请他干事效果要好。或者对意志消沉、麻木沉沦者进行更猛烈的嘲笑,使其在痛苦中猛醒,实现“知耻而后勇”,激发其潜能,促其表现出超人的意志,使其走出低谷,取得成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说的就是从反面进行历练、激励。其实,每人内心深处都有积极上进的激
5、情,只需要用恰当方法调动。“激将法”在日常调动属下积极性中正确应用,效果异常明显。 能调动下属热情。故意高调对方胃口,正话反说,让他看出任务的领到不是轻易而举,让其感觉受到自己是在被极端重视情况下“临危”受命,这就激发了热情,鼓舞了斗志,责任感和使命感自然会增强,他会热情高涨地完成好使命。 坚定下属意志。用刻骨铭心事情激怒,坚定其意志。意志是人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人们的意志活动越坚决、越能动,实现某种预想的目的的效果就会越好。三国赤壁之战诸葛亮用“铜雀台锁二乔”激怒周俞故事妇孺皆知。 激发下属超常发挥。商战中常讲“没有退路就是出路”,“激将法
6、”有时制造的就是形式上的“没有退路”。“破釜沉舟”做法,造成了属下没有退路态势,置于“死地”而后生,没有退路其势必全神贯注冲拼寻找出路。当人们全神贯注做一件事情时,有时奇迹就会发生,设计“激将法”者目的也就实现了。 促使下属严密思考。激将法更加刺激人们求胜欲望,所以胜任者会更加谨慎运筹,制定万无一失方案。“压力就是动力”,一个具备素质的领导,会在被“将军”情况下,越能够表现有条不紊,应对自如,并因此产生激情,使思维更加活跃和集中,思路更加清晰明确,创造的成果往往超过没有压力情况。 当然,“激将法”虽然有时会取得难以料想的效果,但是决不能滥用。正常情况下,还是
7、应该正面激励、赏识关爱、和风细雨、循循善诱为主。更须注意的是在商战中的滥用及造成的负面作用。 吃亏是福:自私是人的天性,这个天性决定了一般人的基本利益观就是不肯吃亏。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物欲横流社会里,能把“吃亏”看成是“福”,没有大智慧、大境界的人,是很难做到的。 展示境界。境界,是一个人思想闪光点闪烁的层次,一个人思想境界,决定其为人处事风格、品行,人的品行、风格就是人的“无形资产”。能做到在利益面前不夺不争,这样表现就应该是不凡了。要是再能做到以“吃亏”为“福”,其自身的品行、修养一定是更高尚的,这样品行修养其感染力、影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