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善意的谎言是否有碍于诚信

辩论善意的谎言是否有碍于诚信

ID:9090145

大小:49.79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04-17

辩论善意的谎言是否有碍于诚信_第1页
辩论善意的谎言是否有碍于诚信_第2页
辩论善意的谎言是否有碍于诚信_第3页
辩论善意的谎言是否有碍于诚信_第4页
辩论善意的谎言是否有碍于诚信_第5页
资源描述:

《辩论善意的谎言是否有碍于诚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诚信integrity字体[大][中][小]即“诚实守信”。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基本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也是行为主体所应当具有的基本的德性和品行。“诚”指言而“有征”、“不食其言”、“言行相顾”;“信”,即信用,信任,指可信或可信赖,如“朋友信之”(《论语·公冶长》)。而“诚故信”《正蒙·天道》),故“诚信”连用。“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管子·枢言》)在传统的“熟人社会”(“礼俗社会”)中,诚信是维系人际关系的基本的伦理纽带。在现代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道德基础之一。“诚实守信”是市场交往的契约性本质在道德上的体现。“诚实”更多地指在市场交往中真实无妄地提

2、供相关信息;“守信”更多地指对自己承诺的契约承担责任。诚实和守信密切相关,通过瞒和骗订立的契约不可能具有约束力,而不愿意承担责任的契约行为本身就是缺乏诚意的。尽管诚信历来都是一种重要的商业美德,但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市场交换范围的扩大、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张以及经济关系的日益复杂化,信息不对称、风险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备越来越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一种普遍事实。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经济交往的双方对于相关信息的掌握能力不对等,如卖方比买方更了解商品的质量和成本构成情况,企业的内部人比外部人更熟悉企业资产运作的情况,从而利用信息优势侵

3、犯后者权益。风险不对称,是指在责任的有限化、人力资本专用性等条件下,经济交往双方承担的风险不一致。契约不完备,是指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制定和执行合同的成本太高等原因,经济利益相关人之间不可能将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完全合同化,因而不可能完全依靠法律手段防止败德行为。信息不对称、风险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备使得市场体系通过反复博弈迫使不诚信者出局的自我调节机制的社会成本过高,因此更加强调培养经济主体的诚信品质以进行事先的约束。经济学和伦理学都研究诚信的动机问题。经济学假设经济行为主体都具有自利的行为倾向。从短期看,只要能促进自身利益,经济人没有诚信的积极性。经济人诚信的

4、积极性在于诚信有助于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因而符合其长期利益。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诚信是防止自己的自利行为倾向短期化的必要手段。而伦理学则一般认为,诚信的最根本的动机,是对经济交往对象的人格的尊重,或对一种基本道德义务的遵循。知识来源:朱贻庭主编.伦理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诚信字体[大][中][小]诚信,即诚实,讲信用。它是我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规范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的优秀传统美德之一。诚实是指一个人的言行和内心思想相一致的良好的道德品质。诚实的根本特征在于实事求是,在于对人、对事情持诚心诚意的态度。诚实的对立面是虚伪、欺骗。而是否守信用,

5、则是衡量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的标准,守信用的人被称作“信士”,是有德君子;背信弃义的人,人们视之为不可与之交往的小人。讲诚信,成了人格美的体现。许慎《说文解字》:“诚,信也。”“信”字从“人”从“言”,从字面上看就是人言为信,也就是真诚无欺,讲求信用,信守不渝。《礼记·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正是所谓“至诚通天”。如果没有了“诚”,就根本谈不上会有忠臣、孝子、真朋等等。中国自古“诚”与“信”的含义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古人还把“信”列为“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并用它来调和“五伦”(君

6、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关系,尤其是用它来作为“朋友”一伦的道德准则。孔子在《论语》中说过“朋友信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上》中也曾强调过“朋友有信”。所以,无论处世待人,还是治理国家,诚实和守信都是必须遵循的守则。《论语》记载了子贡向孔子请教关于为政的问题,孔子的回答就是要“信”,即取信于民。不失去百姓的信赖和拥戴,否则国无以立。唐代的著名贤相魏徵在上书唐太宗时也指出:“君之所保,唯在诚信”。可见,以诚信治国一直是中国古代的传统。在处世待人方面,从古至今,更是强调以诚相待。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重然诺”等,即是此

7、意。曾子说:“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唐代大诗人李白也说过“一诺许他人,千金双错刀”。错刀是古钱名,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诺重于千金”。古往今来,说话算数,诚实不欺的例子屡见不鲜。清代的蔡璘是重承诺的典范。蔡璘的一位朋友寄放蔡璘家千金的财物。不久,朋友死了,蔡璘将全部财物还给了朋友的儿子。儿子毫不知道这笔“寄千金而无券”的财物,蔡璘笑着说:“券在心,不在纸,尔翁知我,故不语郎君。”这种在人死无对证的情况下还坚还亡友寄托之财的行为,正是诚信无欺,“受人之托,终人之事”的美德的表现。三国时期吴国的卓恕,为人笃信,言不宿诺,答应办的事就立即去办。他与人约会,纵然遇到暴风

8、疾雨和雷电冰雪,也仍旧如期到达。有一次,他从建业回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