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086991
大小:5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4-17
《苏轼与黄庭坚诗歌创作的差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苏轼与黄庭坚诗歌创作的差异赵继颖黑龙江省贸易经济学校154007李殿文 黑龙江省通河技工学校150900[摘要]:苏轼和黄庭坚都是宋代诗坛代表人物,黄庭坚师于苏轼,按常理说二人的诗歌创作应是相似的,但通过两人流传下来的诗可以看出,他们在诗歌创作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本文从苏黄诗的特点入手,来阐释两人在诗歌创作上的差异。[关键字]:苏轼黄庭坚差异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子”之一,所以苏轼和黄庭坚是师弟子的关系。庭坚最初因苏轼的提携而出名,而后黄另辟蹊径,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与苏轼并驾齐驱。虽然庭坚师从东坡,但两人的诗歌创作却有着明
2、显的不同,总的说来,苏诗奔放恣肆,黄诗则峻峭深曲。究其原因有很多方面,下面就二人的诗歌创作的差异和产生此差异的原因作以分析。一、苏黄诗歌的内容不同(一)内容的不同:1.诗歌选材不同北宋诗歌经历了诗歌的革新运动,通过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的不懈努力,诗歌创作一扫西昆体无病呻吟的浮艳之风,对重大社会政治题材表现得极为关注,苏轼正是这方面的代表。而庭坚诗的内容题材很少关注政治,即使是指刺现实的诗篇,也很少锋芒毕露,这就使二人在诗歌内容的选择上有了明显的不同。苏轼的《山村五绝》中“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
3、年强半在城中”既揭露青苗法的弊端,又表现对农民疾苦的同情。当时的社会现实,一方面是“迩来三月食无盐”、“卖牛纳税拆屋炊”另一方面却是“县吏摧钱夜打门”,这种鲜明对比,反映苏轼对老百姓疾苦的关切,也表达他革除弊政的强烈情感。[1]由此可以看出苏轼比较喜欢用诗来揭露和鞭笞社会弊端、表达对百姓疾苦的关切。还有如《荔枝叹》“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我愿天公怜赤子,
4、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出新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邪恶!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4]此诗前十六句揭露汉唐官僚争献荔枝、龙眼的丑态,希望老天爷不要出产那些成为百姓祸害的尤物,后八句则指名道姓的揭露本朝官僚争先买宠。全诗对百姓疾苦寄予深切的同情,对不管百姓死活的统治者深表愤慨。还有熙宁八年他所作的《江城子》、元丰元年所作的《黄楼诗》、《石炭》、《和子由闻子瞻将如(入)终南太平宫谿堂读书》等等很多诗歌都是反映当时社会生活
5、、表达作者对百姓疾苦关爱的的诗,可见,苏轼在诗歌的内容和选材上,十分关注社会生活,在他现存的两千七百多首诗中,反映社会现实的诗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与之相反的是黄庭坚在诗歌创作的选材上,往往更关乎阐发义理、以登临怀古、咏物寄意、赠别题诗等为题材。早在黄庭坚十七八岁时就写出了“人曾梦蚁穴,鹤亦怕鸡笼。万壑秋声别,千江月体同”[5]这样样阐述一切虚幻、万法平等观念的诗句。还有如《白鹤观》“复殿重楼堕杳冥,故基乔木尚峥嵘。银河不改三千尺,铁马曾经十万兵。华表故应终化鹤,谪仙未解独骑鲸。林泉一二儿童旧,白发衰颜只自惊”这样登临怀古的
6、诗。另外还有许多如《八音歌赠晁尧民》、《跋子瞻和陶诗》、《晁张和答秦觏五言予亦次韵》、《次前韵寄润父》、《次韵斌老冬至书怀示子舟篇末见及之作因以赠子舟归》、《次韵晁元忠西归十首》、《次韵答杨子闻见赠》、《过百里大夫冢》、《过致政屯田刘公隐庐》等一系列怀古、答和、次韵的诗。黄庭坚现存诗题1298首,据统计其中次韵、唱和、再和、送赠、题赠、戏答、寄解等即879首,占全部题材的60%,其中尤其以次韵为最多。[3]由此观之,苏黄二人在诗歌选材上有着明显的差异。2.苏诗和黄诗主题不同苏轼一生经历坎坷,多次遭贬谪,加之其又受禅宗的般
7、若空观影响,所以,在他的很多文学作品(包括诗、文、词)中,都贯穿着一个鲜明的禅学主题,即人生如梦,虚幻不实。而黄庭坚由于受临济宗思想影响,自始至终贯穿着心性修养的主题。早在苏轼26岁时,他就写出《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4]这样充满人生空漠感的诗句。作者以"飞鸿踏雪泥"比喻人生的短暂无定,作者于人生如梦的感受中展开了一片自由的精神境界,笔墨恣意,盘旋流畅,是宋诗的七律名篇。再如《百步洪》中“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觉一念逾新罗。”[4]作者从洪水的流逝联想到人生的短暂
8、。既然人生有限,宇宙无穷,人就应当超脱旷达,不为物所役使。在他的诗中,还不断出现“已将世界等微尘,空里浮花梦里身”“寓世身如梦,安闲日似年”“欲访浮云起灭因,无缘却见梦中身”之类的诗句。苏轼自密州以后,则更多地增加了个人的切身体验。登常山绝顶,面对四周景色和席中清歌妙舞,他想起的却是“人生如朝露,白发日夜催。弃置何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