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中医护理基本技能

第四篇中医护理基本技能

ID:9085332

大小:37.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4-17

第四篇中医护理基本技能_第1页
第四篇中医护理基本技能_第2页
第四篇中医护理基本技能_第3页
第四篇中医护理基本技能_第4页
资源描述:

《第四篇中医护理基本技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四篇中医护理基本技能第十五章腧穴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素问•气府论》解释腧穴是“脉气所发”;《灵枢•九针十二原》解释腧穴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诸腧穴分别归属于某一条经脉,而每一经脉又各隶属于某一脏腑。在体表的腧穴上施以针或灸的刺激,可以调整经气的运行,治疗所属脏腑和经络循行部位的某些疾病。第一节腧穴总论一、腧穴基本概念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与“输”义通,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腧穴在《内经》中又称作“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俗称“穴位”。人体的腧

2、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腧穴一般分布于经脉上,而经脉又分别隶属于一定的脏腑,故腧穴一经脉一脏腑之间形成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腧穴的分类人体腧穴很多,大体上可归纳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一)十四经穴简称“经穴”,即分布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上的腧穴,本类腧穴有固定的名称、固定的位置和归经,具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是腧穴的主要组成部分。(二)奇穴又称“经外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或不便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这类腧穴对某些病证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三)阿是穴又称“压痛点”、“天

3、应穴”、“不定穴”等,这类腧穴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阿是”之称,始见于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中。三、腧穴的主治作用(一)近治作用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即这些腧穴均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如眼区及其周围的睛明、承泣、攒竹等穴位,可以用于治疗眼病;胃脘部的中脘、建里、梁门等穴位,可以用于治疗胃病;膝关节周围的鹤顶、膝眼、阳陵泉等穴位,可以用于治疗膝关节疾病。(二)远治作用这是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所属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

4、疗局部病证,而且能治本经循行所涉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证,甚至具有治疗全身疾患的作用。如《针灸大成》载:“三里、内庭穴,肚腹妙中诀;曲池与合谷,头面痛可撤;腰背痛相连,委中、昆仑穴;头面如有痛,后溪并列缺;环跳与阳陵,膝前兼腋胁。”由于经脉的表里络属关系及其分布特点,腧穴在远治作用中除能治疗本经病变以外,还能治疗相表里经脉的疾患。如手太阴肺经的列缺穴,不仅治本经的咳嗽、胸闷,还能治疗与其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的头痛、项强等。(三)特殊作用特殊作用是指腧穴具有双向性的良性调整作用(简称双向作用)和相对特异性的作用(简称特异作用)。双向作用是指机

5、体在不同状态下,同一腧穴体现出两种相反的治疗作用。腧穴的这一特性,使针灸治疗具有广泛的适应症和一定的安全性。如天枢穴即有止泻之功,又有通便之效。此外,针刺某些腧穴对某些病症具有相对的特异作用。如大椎穴能退热;至阴穴能矫正胎位等。十四经穴的主治作用,归纳起来是:本经腧穴能治疗本经病,表里经腧穴能治互为表里的经脉、脏腑疾病,经穴还能治局部病症。各经腧穴的主治既有其特殊性,又有共同性。四、腧穴的定位法在临床上,治疗效果与取穴是否准确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定准穴位,必须掌握好定位方法。常用的定位方法有以下四种:(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

6、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又称自然标志定位法。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种。1.固定标志:指以各部位骨节和肌肉所形成的突起、凹陷,以及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肚脐等固定不移的标志,用以腧穴定位的方法。如脐旁两寸定天枢,乳头之间取膻中等。2.活动标志: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标志,用以腧穴定位的方法。如张口耳屏前凹陷处取听宫,握拳掌后纹头处取后溪等。(二)“骨度”折量定位法“骨度”折量定位法,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又称骨度

7、分寸定位法。即以《灵枢·骨度》篇记载的人体各部的分寸为基础,结合历代医家经验,将设定的两骨节点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等分,每一等分为1寸,作为定穴的依据。不论男女、老幼、高矮、胖瘦,均可按这一标准在其自身测量。(见表15-1-1、图15-1-1)表15-1-1常用骨度折量寸表部位起止点折量寸度量法说明头部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至后发际正中眉间(印堂)至后发际正中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前两额发角(头维)之间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12寸3寸3寸18寸9寸9寸直寸直寸直寸直寸横寸横寸用于确定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用于

8、确定前或后发际及其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用于确定头前部经穴的横向距离用于确定头后部经穴的横向距离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