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赵朴初百岁寿辰因缘和合而生法

纪念赵朴初百岁寿辰因缘和合而生法

ID:9082568

大小:39.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4-16

纪念赵朴初百岁寿辰因缘和合而生法_第1页
纪念赵朴初百岁寿辰因缘和合而生法_第2页
纪念赵朴初百岁寿辰因缘和合而生法_第3页
纪念赵朴初百岁寿辰因缘和合而生法_第4页
纪念赵朴初百岁寿辰因缘和合而生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纪念赵朴初百岁寿辰因缘和合而生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纪念赵朴初百岁寿辰----因缘和合而生法-----朴老虽是居士,高僧却尊敬他,视他在高僧之上,这是因为朴老虽在家修行,他的功果已到了维摩境界---------朴老说法:因缘和合而生法万事万物都是因缘而起缘起论或者因缘观是佛教的根本原理之一。因,涉及主体的性质、成分与作用,故谓之因。缘,如因缘、所缘、等无间缘、增上缘,皆关系之缘。因缘和合而生法。赵朴初曾在题为《诗歌及其与佛教关系漫谈》的演讲中说:“佛教的宇宙观是不承认字宙是上帝和神创造的,它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因缘而起的,‘缘’解释为现代的语言就是关系与条件,释迦牟尼解释‘缘’为‘此有吾必有,此无吾必无;

2、此生吾必生,此灭吾必灭。’比如讲,有主人必有客人,有客人必有主人,这样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佛教把事物的形成分解得很细微,认为一切存在都是由很细微的东西凑合而成的,都是因缘而合起来的。”佛教讲“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既然一切由因缘而起,即不是因佛而起,所以,佛教不等于主观唯心主义。同时,佛教不承认上帝和灵魂,即最初的原因,不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我”,也不是客观唯心主义的“造物主”,而是客观世界本身。朴老曾吟诗谈到这中间的区别:“一切因缘生,一切因缘灭。而云皆由佛,岂不是胡说?”“胡说”入诗,在朴老是唯一的一次。从考虑问题一向严密的朴老严厉的口气看

3、,这个观点十分重要,涉及到对佛教本质的理解。他写遗嘱,也明确要求不讲“安息吧”一类话。佛教解释人际遭遇等,也从因出发。在《佛教常识答问》一书中,赵朴初说:“佛说世间有无量的苦,苦不是孤方的自己生起来的,也不是造物主给予的,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因缘的。”事物皆由因缘而起,但佛教不否定佛教徒的后天努力(主观能动性),不否定佛教徒修持工夫,从而将客观的“因缘”与佛教徒后天努力结合。这也是高僧和一般僧人虽然都信佛,但最后境界不同的原因。朴老吟诗“缘生缘灭有由来,终赖慈心熄祸灾”,即讲佛教徒个人的“慈心”,与最后能否“熄祸灾”有直接关系。佛教抽签,常言“信则灵

4、,不信则不灵”,也属此理。落落随缘去往身赵朴初的因缘观也是随缘观。朴老在书房工作白云禅师云:“随缘不是攀缘,攀缘是有所为,随缘是有所不为;身为出世行者,于家业的责任,原就不可以舍弃众生,必须饶益众生。”高僧崇尚随缘,反对为了个人利益攀缘附会。一次,夏丐尊邀请弘一大师到白马湖小住。一位朋友送来素菜,夏丐尊吃了,非常咸。弘一大师仍然吃得津津有味。夏丐尊忍不住说:“这太咸了。”弘一大师说:“好的,咸的也有咸的味,也好的!”弘一大师就是这样,处处随缘,大度包容。平常,朴老也是随和、大度、胸襟宽阔。1988年夏天,朴老到青岛,曾以《随缘》为题,写小诗云:难得一

5、日晴,又遇终朝雨。睛佳雨亦佳,好景随缘取。“晴佳雨亦佳”,体现了朴老无论遇到什么场合,都能以平常心态去看待,从中找到美好的东西。随缘是佛教高僧平和的交往方式,是佛教义理的要求;同时,这样的生活方式,也有利于国家和家庭以及个人。对其所尊重的章士钊,朴老曾吟诗:“欣欣旷古清明世,落落随缘去往身”,赞扬章士钊晚年超脱世间的纷争,超脱了生与死。朴老还吟诗“随喜更随缘”,贺日本山田惠谛长老米寿。日本秦慧玉长老送墨宝给朴老,朴老吟诗“随缘文字留珠玉”,将看似随意书写的书法、诗词等,看成是“随缘文字”。在奉和日本长老的诗词里,朴老吟诗:“处处欣欣木向荣,随缘化度庆

6、功成”,将化度的过程,看成是随缘做功。20世纪80年代,朴老赋诗“随缘所至众欢喜”,把中国赠送熊猫给曰本与佛教的随缘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朴老国际友好交往的思想,暗含两邦睦邻交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朴老把外出访问的间隔,视为“违缘”,但他又视为盛缘,曾吟诗“识得违缘是盛缘”,感慨他三次到楞伽的经历。从“违缘”中,朴老不是停留在惋惜失去的时光,而是感受重逢的喜悦。失后重得,他更加珍惜,视为盛缘。朴老曾吟诗“长老有嘉言,宗教贵在活。随缘善诱人,宜家又宜国”送山田惠谛长老。“随缘善诱人,宜家又宜国”表明,中日佛教领袖关心的是佛教如何教育信徒,适应当今社会,不

7、拘泥于以往的法门。正是基于上述思想,朴老喜欢说顺时而转,也是“活”的意思。朴老的这首诗,由“随缘”而涉及到当代宗教的本质问题,包含了对传统佛教制度顺时改革的思想。善恶终有报佛教讲因果报应,同时强调主体的自觉,把个人的解脱与度众生结合起来。这是佛教的重要教义,促使佛教徒静心、脚踏实地地求佛。在愿禅师说:修行要脚跟着地,不能狂妄急躁。要知因识果,如果没有因果律,仟何宗教都会崩溃瓦解。朴老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因果报应观点有益于规范人们的行为,所以,他不隐瞄自己赞成因果报应的观点。他说:“佛教讲因果律时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杀人一定要偿命。这就说明了佛教

8、是不会违反世间法律的,而是承认世间法律的。不杀生是这样,不贪、不嗔也是这种精神,若是为国家生财,为人民谋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