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康德的无目的而合目的性

简析康德的无目的而合目的性

ID:9078726

大小:2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4-16

简析康德的无目的而合目的性_第1页
简析康德的无目的而合目的性_第2页
简析康德的无目的而合目的性_第3页
简析康德的无目的而合目的性_第4页
资源描述:

《简析康德的无目的而合目的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简析康德的无目的而合目的性它意指在一事物的本质中包含着它自己的内在可能性的根据,也就是说,一个事物的形成与发展不取决于任何外在的因素,而是有赖于其内在必然性。关于合目性的问题,康德认为在审美领域,合目的性就是达成了一种让人产生愉快情感的意图。而这种意图的达成就是把单纯经验规律的多样性归结为原理的统一性。当一自然事物的形式,符合了我们头脑中先验的关于自然形式合目的性原理,因此,也符合了我们的认识机能的要求,从而使我们在知性力和想象力的和谐产生的表象中,产生愉快的情绪。而引起自然的合目的性的美学表象的对象就被称为美,通过情感对美的对象的判断则被称为审美。因此,审美和人类进行其他

2、活动一样,终极目的就是让个体达到情感的快乐。可以说,喜欢愉悦欢快是人的本性使然,按照叔本华的观点,人的本质就是意志,人在这种意志的驱使下本能地去做两种最基本的追求,首先求生存,生存意志满足之后,就追求高质量(比如肉体舒适、心情愉悦等)的生存状态。好好色,恶恶臭是人类的本性所需。所以,只有能够引起个人情感上的愉悦的对象才是美的,当知性力和想象力达到和谐状态的时候,才能引起人的情感愉悦,从而达到了审美的目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是说“除掉在一个对象的表象里的主观的合目的性而无任何目的(既无客观的也无主观的目的)以外,没有别的了。”既是无目的的,又是合目的,看来是一个相互对矛盾的

3、命题,这正是康德美学理论的卓见,康德将此看作“鉴赏判断的二律背反”。对此,黑格尔说:“康德的二律背反,给了这样的概念,即它不是诡辩的把戏,而是理性一定会必然碰到的矛盾。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看法。”这句话所包括的正命题是说:审美判断是无目的的;而它的反命题却说:审美判断是合目的的。康德认为二者的对立是假相,它们都是真实的,可并存不悖的。所谓“无目的”;是说既无伦理、功用、欲望等主观意志方面的目的,又无概念、逻辑等客观认识方面的目的;既与实践理性不同,又与纯粹理性不同。凡“目的”总是与需要、利害相联系的,所以“无目的”也就没有利害感了,既无官能的或是道德方面的利害感,也没有理性方面

4、的利害强迫我们去判断,因而这种“无目的”的判断就是一种超脱的自由的意识,但是,作为审美判断尽管在心理活动上首先表现为自由意识,但又不可能是无缘无故,而是自有其特定依据的,这就是所谓“合目的性”。 举个例子,一个地质学家在欣赏奇特的地质景观,我们给他的这个审美活动的动机提供很多假设。假如他欣赏该景观,是为了写一篇有关该地质现象的文章而获取经济利益;假如他不为稿酬,只是为了体验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假如他是想用头脑中的知识和理性,对现实中的对象进行判断;再假如他觉得欣赏自然风光是可以让人心旷神怡的事情,为了赏心悦而目理所当然地审美。并且,最终都引起了审美者的愉快情感。针对上面的几种

5、审美动机,哪怕是最后一种,在康德看来,都是不符合“无目的而合目的性”的审美原则的。 康德说:“一个审美判断只要是掺杂了丝毫的利害计较,就会是很偏私的,而不是单纯的审美判断。人们对于对象的存在持冷淡的态度,才能在审美趣味中做裁判人。”,例子中的地质学家,如果在进行审美活动的时候,排除为了经济等直接的现实的功利性动机,排除使用知识、理性等间接的功利性动机,就连为了达到心情愉快这种人类本性所需的目的都应排除,而带着一颗纯粹的不充斥一切目的的情感去面对美的对象,当见到对象的时候,这一自然事物的形式,符合了我们头脑中先验的关于自然形式合目的性原理,从而使审美者的知性力和想象力处于和谐

6、状态,从而达成前文提到的意图,进而产生愉快的情绪,这才是单纯的审美判断,这才符合“无目的而合目的性”的审美原则。 康德的“无目的而合目的性”审美原则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比如,马克思认为,只有抱着游戏的心态去欣赏,才是真正的审美态度,再美好的风景如果不抱着游戏的心态,也欣赏不到它的美。现代美学家布洛提出了审美“距离说”,所谓“距离”就是要把一切利害、知识抛到脑后,尤其是合目的的有目的的活动,也要撇开。克罗齐从康德那里吸收了许多思想,他同样认为,审美和艺术不同于道德,而具有非功利性特征,审美是无概念的,也是非逻辑的。这些审美理论,多多少少都打上了康德审美原则的烙印。当然,康德的合

7、目的性原理与他的整个美学也为后世留下了不少的问题,康德的纯粹无利害关系的思想,遭到了许多人的批判。像赫尔德就不同意《判断力批判》中的基本观点,他反对把美看成无利害的与无概念的。黑格尔不满足康德合目的性原理的主观性特征,他认为,在康德那里,普遍性与特殊性、概念与对象、目的与手段等的统一只能在思想中完成。黑格尔认为,这种统一不仅存在于思想中,也应存在于现实世界中,因而既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其实,我认为在现实当中审美完全无功利也是不可能的,不可能的原因就是寻找快乐是人类的本性。通过道德和理性,人可以不把追求直接功利性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