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077280
大小:25.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4-16
《让我们的孩子不再害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让我们的孩子不再害怕------北京全胜医院儿科大夫如何代替了“老虎”“再哭,大夫来了!”现在很多的妈妈,在孩子哭闹不止时总会这样吓唬孩子。而在过去,妈妈说的却是“再哭再哭,老虎来了!”。提到这样的现象,很多大夫都哭笑不得,在孩子的心中,医护人员已经成为了孩子心里面更为害怕的“实体”。“没有一个孩子会欢迎大夫、欢迎护士的,一般来说,孩子看到穿到白大褂的都会哭。”长期致力于儿童疾患及心理研究的胡慧勤院长这么说,她在儿童医院及各地的儿科考察时发现,很多的医院儿科为了改变患儿对医护人员的形象,更换了白大褂的颜色,改变了诊疗环境等,却仍然
2、收效不大,原因在于哪呢?孩子害怕大夫,害怕上医院,已经成为了一种定论。孩子害怕大夫的原因孩子到了医院,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的人群,甚至还要接受验血、扎针等种种会让孩子疼痛的诊疗,本来就会产生恐惧心理。而很多医务人员仅仅因为婴儿不会说话,就如同动物一般对待。如果孩子不合作,就算大声啼哭也不予理会。尤其是病员量较大的医院,由于工作繁忙,对待孩子就更没有耐心。至于孩子的母亲,直接被医生视为“第三者”,并非服务对象,院方唯恐她们添乱。“孩子扎针,妈妈倒先哭了。”很多医护人员都这样说,这种现象时常有之,场面是一片混乱,但很少有人去理会或关心
3、孩子妈妈的心情。儿科曾经一度被称为“哑科”。一个“哑”字,除说明接诊对象不会言语外,也不排除包含医务人员的不闻不问。能否改变儿科医护人员“老虎”式的形象、地位?胡院长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医生是否把孩子当大人看、有没有想到孩子也在痛苦中。只有改变生物医学时代的旧观点,采用人文医学时代的新要求,才能让孩子接纳医护人员。人文医学对儿科医生提出的新要求就是,真正的关爱孩子,并摆正“妈妈”的位置。孩子真的不懂吗有一位居住在丹麦的朋友在微博上晒过这样的经历:“带着孩子去看病,就像是看一出幽默剧,大夫看诊的时候,不断用轻柔的语气跟孩子聊着天,听
4、诊时也先将听诊器先放在自己的身上,随即是妈妈的,最后才是孩子。而丹麦的护士们,首先要求会的技能是,给孩子们唱歌……”孩子是人,更是病人。可能在很多人的意识里,婴儿不会说话,不懂得表达,只知道哭,根本无法沟通。“跟孩子讲,他懂吗?”医护人员都喜欢如此反驳。胡院长却不这么认为。即使是新生儿,他们也懂感情。比如面对一个出生仅一个多月的婴儿,你对他笑,他也会对着你笑;你满脸怒容,他便会躲闪或哭闹;婴儿也懂色香味,向来只吃自己妈妈的母乳,而人工喂养的孩子连换奶瓶也会不依。在胡院长看来,婴儿跟成人是一样的,有感知,有情绪,更有应对。在医院重视
5、成人患者的痛楚、更讲究医学的人文性的同时时,不会吭声的婴儿群体理应受到更大的关注。“礼貌、尊重、交朋友”是人文医学的理念贯穿于儿科的体现。医护人员要学会亲切地跟孩子打招呼,以此表示友善;要学会带着爱心跟他们嘘寒问暖,以此表达关注;更要学会通过妈妈跟孩子商量,尽量争取跟孩子真正沟通。就是对待不合作的患儿,也必须和颜悦色,尊重人格,争取合作。让我们的孩子不再害怕 长期以来,受生物医学影响,人们普遍认为治疗中的疼痛是必然的,很多医生对此司空见惯、麻木不仁。而鉴于以上的种种问题,北京全胜医院则要求小儿科做到患儿“无痛无恐”,家长放心,透
6、明行医。通过透明行医尊重病人知情权、自主权、参与权,利于争取病人及家属的信任与配合,从而减少医患矛盾,提高疗效。“接待四讲,诊断四步,治疗四定,预后四良”,这是我院要求临床大夫贯彻实施的四大要素。“接待四讲”即讲礼貌、静听、检查、医嘱,“诊断四步”指查病情、病位、病因、病理,“治疗四定”是定目标、路线、方法、实施,“预后四良”则包括医者、病家、社会、经济各方面都能获得良好的效果。什么叫问诊?胡院长解释说,“先请患者坐下,这才叫问诊”。不然患者站着,医生坐着,那叫“审问”。全胜医院儿科的接待改变旧有模式,把孩子的母亲也当做服务对象,
7、态度上要讲礼貌、静听主诉、察言观色、把病情和治疗讲透。同时,接待患儿需建立平等的医患关系,在诊断的每一步都要争取主动合作、对比观察,给孩子看病之前要先跟孩子做朋友。而对于治疗,坚决杜绝儿科冷漠麻木的诊疗方式,护士不仅要勤练扎针技术,保证每个孩子“一针见血”,避免孩子承受更大的痛苦,还得提高护士的服务素质,和蔼温柔,把每一个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宝贝,让孩子消除恐惧心理。北京全胜医院,关爱儿童健康,让您放心、安心,让每一个孩子都不再害怕的就医选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