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文化在加强师德修养中的作用

浅析传统文化在加强师德修养中的作用

ID:9056651

大小:30.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4-16

浅析传统文化在加强师德修养中的作用_第1页
浅析传统文化在加强师德修养中的作用_第2页
浅析传统文化在加强师德修养中的作用_第3页
浅析传统文化在加强师德修养中的作用_第4页
浅析传统文化在加强师德修养中的作用_第5页
浅析传统文化在加强师德修养中的作用_第6页
资源描述:

《浅析传统文化在加强师德修养中的作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析传统文化在加强师德修养中的作用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已深深地融化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并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多个领域,成为影响人们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加强师德修养必须重视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传统文化对新时期师德修养的影响和启示: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强、有为”精神,激励教师爱岗敬业。“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倡导了这种精神并为之奋斗了一生。儒学的后继者对“自强”、“有为”的学说作了发挥。

2、曾子提出君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的观点,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并要求人们应具有“浩然正气”。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这种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主流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在民族兴旺发达时期,激励人们把建功立业看作人生价值的最大实现;在民族危亡,外族入侵的时刻,激励人们顽强地进行反侵略、反压迫的斗争。中国历史上曾涌现出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无数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在人格和道德修养方面激励人们匡扶正义、战胜邪恶,在挫折面前百折不挠,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在师德修养中,要继承和发扬自强有为的优良传

3、统,最重要的是激励广大教师奋发报国,勇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重任。在今天改革开放,民族复兴时期,教师爱国报国最直接最现实的表现,就是爱岗敬业。一是安于本职工作。教育事业关系到青少年的成长和民族的兴衰。现在的学生肩负着振兴民族,实现现代化的光荣使命。因此,做为培养人才的教师,我们要立足本职工作,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精心地培养大批人才,实实在在地为国奉献,为民造福。二是有良好的教育教学态度。“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学传授知识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能力和素质的最终体现,良好的教育、教学态度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的心田,不仅达到了教育目的。而且展示了教

4、师的教学风度,赢得学生的好感和尊重,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深入钻研教材,尤其要努力提高专业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当在你所教的那个学科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大海里,应当只是沧海一粟,一个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教师要深入钻研所教学科的相关知识,掌握重点、难点,搞清知识横向、纵向联系,教师要搞好教学仅凭原有的经验和知识是不够的。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接受新思想、新信息、新知识、新方法,把全新思想、方法展现在学生面前。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以民为本”理

5、念,启示教师热爱学生。人民是国家的根基。纵观中国历史,“重民”、“贵民”的“民本”思想十分丰富,从先秦到近代,先贤们对此都有深刻见解。孔子提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著名观点,荀子主张民为邦本。唐太宗认定“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在中国历史上,大凡有远见的政治家、思想家,都能体察民情,关心民意,并采取一些休养生息政策。但这些举措主要是用作统治手段,而不是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的“民本”理念,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为人民谋利益当作执政兴国的根本宗旨

6、。广大教师要模范执行党的方针政策,要牢固树立和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以学生为本,把热爱学生作为基本师德信念。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教育的必要条件,教师对学生的爱具体体现在:一是了解、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当学生深切感受到,教师是全身心地关心、爱护,帮助他时,爱就会成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爱学生要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优等生要爱,中等生要爱,潜能生也要爱。爱学生必须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家庭情况,只有做到全面了解,才能全面地爱。二是尊重信任学生,严爱兼顾。信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学生的力量,尊重则是激

7、励他们上进的精神动力。人们常说,严中有爱,爱中有严。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充满责任感和理智的爱,不能溺爱。对待他们的错误不能姑息迁就,应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处理时应留有余地。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义、轻利”原则,引导教师淡泊名利中国传统道德奉行重义轻利的原则,这集中体现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两条著名格言中,它蕴含着以“义”为本,尊重别人,理解别人,为别人着想的原则。从古到今乃至将来,人们认为有德之士最起码的标准就是不能损坏他人利益,即尊重他人利益才能认为他行了道德之事,才算讲义气。中国传统道德主张对待“利”要以“义”

8、为标准。如果“利”符合“义”则可取之;但一旦“利”与“义”发生冲突时,则要重“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