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女子穿耳习俗的起源与演变

汉族女子穿耳习俗的起源与演变

ID:9045863

大小:2.00 M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4-15

汉族女子穿耳习俗的起源与演变_第1页
汉族女子穿耳习俗的起源与演变_第2页
汉族女子穿耳习俗的起源与演变_第3页
汉族女子穿耳习俗的起源与演变_第4页
汉族女子穿耳习俗的起源与演变_第5页
资源描述:

《汉族女子穿耳习俗的起源与演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张嫣:汉族女子穿耳习俗的起源与演变  1、穿耳的发端与先秦的瑱  今天,穿耳几乎是一种世界共通的妆饰行为。穿耳习俗源远流长,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史前各民族普遍有过穿耳之举,虽然起源各不相同,但穿耳洞戴耳饰这一现象,有着惊人的默契。  穿耳之风最初与性别无关,不分男女,均可饰之。这种习俗产生于何时,史籍中并没有确切的记载。从出土的文物来看,汉族先民穿耳洞的习俗,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这个时期出土的陶像上,即可看到穿耳的人物形象,两耳穿有小孔,显然是戴耳饰用的(如天水柴家坪人面像)。河北蔚县出土的一枚耳环是至今考古发掘中所见年代最早的实物,约在夏朝时期

2、,耳环一端尖利,以便穿过耳孔。夏商时期,穿耳习俗并没有达到普遍的地步,存在着地域性,如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就没有穿耳,也没有耳环耳坠之类的实物出土。进入周代,穿耳之风逐渐倾向于女性。战国以后,中原男子不再穿耳,但在妇女中仍保留着这一习俗,并一直递嬗到秦汉时代。  现存文献最早出现“穿耳”之说的是《庄子·德充符》:“为天子之诸御,不爪翦,不穿耳。”可见当时宫廷对于穿耳的排斥态度。《山海经·中山经》也提到“穿耳以鐻”。  先秦文献中的“瑱”,或许在男子为充耳,比如朱熹就认为瑱“以线穿垂在当耳处”,在女子为穿耳之饰。《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中“北宫之

3、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诗经·君子偕老》宣姜所服“玉之瑱也”,《战国策》中齐相田婴所献七珥,都表明了女性穿耳戴瑱的习俗。对于瑱,扬之水先生《诗经名物新证》认为:“远古男女穿耳佩饰的习俗,至此也还没有改变,所以充耳的佩戴方式应该是穿耳。斯德哥尔摩远东古物馆所藏战国铜人,耳垂上边各贯了一支小‘棒’,便是‘充耳’,亦即穿耳之瑱。”“信阳长台关一号楚墓发见的一件木俑,耳垂有穿,穿中间插了一支小小的竹签子。竹签即代表穿耳之瑱。降至两汉,瑱多以珥为称,并成为女子特有的装饰,而佩戴方式依然古风——西汉卜千秋墓壁画可以清楚见到这样的形

4、象。”   2、汉代耳珰据《中国风俗通史·秦汉卷》:“西汉时中原地区的女子已戴耳珰,东汉时期戴耳珰的现象更为普遍。如徐州北洞山西汉前期楚王墓出土136件女侍俑的双耳轮处各有一小孔。”汉族女子穿耳,普遍是两边耳垂各穿一孔,不似有的少数民族女子一耳多孔。  耳珰是汉代妇女常佩戴的一种耳饰,造型大同小异,略呈柱状(腰鼓形),柱中心多见穿孔;耳珰两端较粗,中部稍细,有着明显弧度的收腰。耳珰长度一般为两三厘米左右,直径约一厘米。无孔珰粗端呈圆珠状(正面),细端呈圆锥状,又称作“圆珰”。有孔珰中有纵贯的穿孔,可以穿线,悬挂铃铛、珠玉等坠饰。 佩戴耳珰,须得

5、穿耳,先在耳垂上扎一小眼儿,再将耳洞逐渐撑大,从针孔大小扩至几近耳珰直径。如此,方可以耳珰较细一端塞入耳洞中,因其两头粗中间细,戴上之后正好卡住。有孔珰先将耳珰穿过耳垂,再将悬挂坠饰的细线从珰孔中穿过,系于耳垂下方。这样既有坠饰摇曳生姿,更增美态,也相当于把耳珰缚在耳上,不易脱落。  悬有坠饰的耳珰,也可称为“珥”,皇后贵妇也有佩戴,如《后汉书·舆服志》:“珥,耳珰垂珠也。”《汉书·王莽传第六十九上》:“百岁之母,孩提之子,同时断斩,悬头竿杪,珠珥在耳,首饰犹存”。有学者持“簪珥”一说,认为贵妇不必穿耳,而将珥系于簪首,插簪于髻,珥悬耳际,显然

6、缺乏根据。  东汉刘熙《释名·释首饰第十五》:“穿耳施珠曰珰,此本出于蛮夷所为也。蛮夷妇女,轻淫好走,故以此琅珰锤之也。今中国人效之耳。”按此说法,耳珰源于少数民族,原作提醒妇女行为检点之用,后传入中原,女子戴上后更添风韵,流行开来形成一种妆饰习俗。《三国志·魏书五》注引王沈《魏书》:“太祖常得名珰数具,命(卞)后自选一具,后取其中者”,可见当时耳珰的流行。《三国志·吴书十九》注引《恪别传》:“母之于女,恩爱至矣,穿耳附珠,何伤于仁?”这里提到了穿耳习俗,母亲再爱女儿,但为了把女儿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也得依照风俗让她忍痛穿耳。而穿耳佩珰的妇女形象

7、,除了洛阳卜千秋墓所绘女娲,亦见于西安曲江的西汉壁画墓及成都出土的东汉女俑等。  耳珰多用透明而富有光泽的材质制成,有着明月般的光华,又称“明月珰”、“明珰”、“明月珠”、“明珠”,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曹植《洛神赋》“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陌上桑》罗敷“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汉末繁钦《定情诗》“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佩戴耳珰,穿的耳洞必须撑得相当大才可,今天的MM看来颇为恐怖。这般饰物,实为女性的珠玉枷锁。从晋代开始,汉族女子穿耳习俗呈没落之势,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中的贵族妇女就不见戴有耳饰

8、。但女子佩戴耳珰,直到南北朝仍有其人,《宋书·礼五》就规定“士卒百工…不得服…真珠珰珥”。时人诗歌中也有反映,如南梁费昶《华光省中夜听城外捣衣诗》“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