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理学三大流派的异同

宋理学三大流派的异同

ID:9028560

大小:3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4-15

宋理学三大流派的异同_第1页
宋理学三大流派的异同_第2页
宋理学三大流派的异同_第3页
宋理学三大流派的异同_第4页
宋理学三大流派的异同_第5页
资源描述:

《宋理学三大流派的异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宋理学三大流派的异同作者:壶公评论QQ1924190279中国文化进入理学的阶段,也就是从"有"走向"无"。形而上的探索成为理论深化的必然,本体论横亘无际,却也引人遐思无限。准确地说,这个思维阶段已经不存在传统意义上代表着真理和正义的圣者,只有先行一步的思想者。诚如陆象山所言:"理乃天下之公理,心乃天下之公心"(1),或曰:"心只是-个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圣贤,其心亦只如此。"(2)只不过,"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3)。不能不承认,这是一个心灵开放的时期,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期,它典型地反映于陆象山的一句话

2、:"六经注我!我注六经!"(4)它的另一种表达式就是西方近代哲学奠基人勒内-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在一个思想开放的时代,显现在人类面前的大千世界万象森然。从孟子和荀况开始的关于人性善与恶的争论,在理学家们的讨论中也步入本体论的层面,且称之为人性本体论,是理的一个子系统,"天"、"命"、"性"、"理"、"才"、"心"、"情"等是构成这个系统的主要命题。这些争论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三大流派,即程颢和陆九渊的"心即理";程颐和朱熹的"性即理";张载的“气即理”。在寻觅彼此异同的时候,笔者正在进入一个精微却又博大的世界,感受着冲漠无朕、万象森然的来自大自

3、然的气息。或谓如临清凉雄风,伴随其飘举升降,乘凌高城,邸华叶而振气,徘徊于桂椒之间,翱翔于激水之上,将击芙蓉之精,猎蕙草,离秦衡,概新夷,被荑杨,回穴冲陵,萧条众芳。。。宋玉说:“乃得为大王之风也。”(5)三大流派的共同点:1、思想发生的现实背景:三大流派所处的历史与社会环境。安史乱后,唐室衰微,佛道盛行,空玄而不务实,糜费而毫无建树,于是在政治和思想上如韩愈、柳宗元辈发起了变革的倡导。在政治上,所谓的变革很难改变封建专制政治兴衰之趋势,但是中国社会的这一个特点也促使改革者在思想上有一个持续几代人的抗争与探索。从韩愈的道统论到朱熹理学,中国历史上发生

4、的第二次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终于把中国的文化思想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峰。在这一个过程中,三大流派共同参与了,也作出了自己的努力。中国文化自秦后对孔孟之道的否定到宋理学对孔孟之道的复兴,验证了辩证法“否定之否定”的规律。2、思想的起点及其核心:从道统说看,宋理学的三大流派都以"大舜十六字心法"为道之起点。所谓"大舜十六字心法",即摘自《尚书·大禹谟》中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是中华典籍记载的最早的心法,或称"十六字箴言"。孔子评论大舜:"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为舜乎!"(6)这一节评论说

5、明孔子从大舜事迹中看到的是"察"、"思"与"用",含"知"与"行"两方面的内容。知行合一的命题虽然是由明代的心学派王阳明提出,显得别致,但是关于知与行的讨论始终存在于中华文化的传统中,对于知与行的认识权衡着各种学说的价值。它证明了宋理学有一个良性的起点。进一步说,宋理学是以复兴孔孟学说为使命的,对构成中国封建文化主体的荀韩学说持否定的态度,例如韩愈认为:"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7)程颐则认为:"荀子极偏驳,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扬子虽少过,然亦不识性,更说甚道。"与先秦文化的连接点是思孟学说。无论是二程、张载或是其传承人朱熹、陆九渊和

6、王夫之,关于人性的讨论都是以《易传》、《中庸》、《大学》《孟子》为本的,或者说是思孟学说的继续。思孟学说在人性论上的观点是性善论,无论是"仁"的社会构建的设想,还是"义"以形成个体的自律,儒家道德观失去了人性善也就失去根本。所谓儒学,是以思孟学说为主线的,背离这一条主线而称儒家者无非野外游魂,声存而实亡。它说明了宋理学以“善”为其核心思想。从起点与其核心思想看,宋理学是在沿着寻觅人类的终极理念的道路上前行。3、认识论:从二程理学延续的两个学派包含一个共同点,即从"有"达于"无"的境界,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宋理学处发生的质变,它的意义和西方启蒙运动告别了

7、教会文化进入哲学时代的意义是相同的。对于人性善的辩证,对于其根源的追索,是性善论者必须予以明确问题。达于至善扬弃的是"性恶",性的善、恶是相对而又相互依存的;为了扬弃"性恶",也就必须明白"性恶"之源,正是"性恶"构成了道德必要性的理由。这些问题在宋理学之前的思孟学派的理论中并没有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中国传统哲学理论是"有"。在"有"的世界里这些问题的论证是很难彻底的,史实证明张载的"开万世之太平"的祈求只是表达了一种良好的愿望,中国历代王朝都是在自以为"有"之后被否定的,黄炎培的提出的"兴亡周期律"是"有"理论的必然产物。 宋理学和近代的辩证唯物主

8、义,其认识论是"无"。以此哲学观辩证《周易》,"周"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和谐性,重要的是"周"――和谐并不是存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