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地动仪的科学复原模型

张衡地动仪的科学复原模型

ID:9026979

大小:99.4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4-15

张衡地动仪的科学复原模型_第1页
张衡地动仪的科学复原模型_第2页
张衡地动仪的科学复原模型_第3页
张衡地动仪的科学复原模型_第4页
资源描述:

《张衡地动仪的科学复原模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随着地球村时代的到来,世界上更多的人注意到了中国的张衡和他创制的地动仪。这不仅因为它是人类第一台地震仪器,创制年代早于西方验震器约1600年,还因为地动仪成功地测到了千里之外的陇西地震,创造了一个1700多年前“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的科学奇迹。突出的科学创新和巨大的时间差距,使得地动仪成为自然科学史中永恒的话题之一,而仪器的失传又为其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因此,自19世纪后期开始,各国科学家对地动仪的复原研究工作就没有间断过。在地动仪的复原研究过程中,迄今已经提出了14个复原模型,实现了三次里程碑性的跨越:19世纪日本人服部一三,把文字史料变成了猜想

2、图形;20世纪中国人王振铎先生,把猜想图形变成了展览模型;21世纪,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和河南博物院组成的科学复原课题组,把展览模型上升到了验震仪器。在一百多年的复原研究中,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王振铎先生于1951年设计的地动仪复原模型。该模型在弘扬中国文化和开展国际交流方面起过积极的作用,其工作原理和外形也被编入我国的中小学教材,进行着传承式的宣传教育。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资料的丰富,这个模型却被国内外的学术界所否定。因为地动仪是地震学的一种专业仪器,复原模型在宏观上必须具有能够自动区分出地震和非地震的基本功能,否则就失去了所蕴含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意义,甚至起

3、到负面作用。而1951年的复原模型,恰在这一点上存在严重失误,张衡地动仪被复原成了报警器而不是验震器,以至于社会上流传的所有模型,包括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原件,都是不能工作的。科技的发展,时代的崛起,需要科学的批评。张衡地动仪的科学复原势在必行。2002年,在地震科学联合基金的资助下,张衡地动仪工作原理的研究开始起步。2004年,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同河南博物院合作,开展了科学复原的研究工作。课题组本着“原理正确,结构合理,设计有据,逼近历史”的原则,同时从历史学、考古学、地震学、机械学、试验学和美术学六个方面开展研究。新模型于2005年4月先后通过了专家委员会的验收,以及由国家

4、文物局和河南省政府组织的验收,并在河南博物院和北京海淀公共安全馆正式展出,已经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引起了广泛关注。2007年,定型小样的制作得到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的专项资助。新模型的外型及内部结构严格忠实于史料记载,在百余年来复原研究仅限于范晔《后汉书·张衡传》196个字的基础上,拓展挖掘出了早于《后汉书》70至150年的7份史料,经逐字对比,共得238个字:阳嘉元年,秋七月,史官张衡始作(候风)地动铜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酒樽,其盖穹隆,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樽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方兆,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承之。其机、关巧制,皆隐在樽中。

5、张讫,覆之以盖,周密无际,若一体焉。如有地动,地动摇樽,樽则振,则随其方面,龙机发,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丸声振扬,司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其余七首不动,则知地震所起从来也。验之以事,合契若神,来观之者,莫不服其奇。自古所来,书典所记,未常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据此,课题组对含有明确地震学意义的结构、大小、反应、关系、应用和参数6个方面的记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使史料信息定量化,提取出了地动仪的静态和动态参数;在试验室对悬垂摆、直立杆、自由杆3种工作原理进行了严格的试验,

6、重现了陇西地震现象;利用历史地震、现代地震、灵台地基和陇西地震的研究结果,建立了检验地动仪模型的地震波动标准,为模型的设计和修改奠定了基础;确认内部结构由“柱、关、道、机、丸”5部分组成,使得复原更加科学和符合历史文献的记载。与1951年王振铎先生的复原模型相比,新模型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深入研究史料的基础上,将工作原理由直立杆改为悬垂摆;·考证了“都柱”的基本词义,在液压振动台上对原大框架结构的悬挂“都柱”,进行了严格试验。证实了“悬垂摆”只对水平运动有反应,对垂直运动不反应,具有强抗干扰功能。特别是对5次真实地震记录(3个地震事件)的震例检验,实现了合理验震;·考证了

7、汉代加工铸造的技术水平,结合史料研究的结论,得出内部结构由“柱、关、道、机、丸”5部分组成;·根据20世纪70年代末的灵台考古资料,进一步对当年置放地动仪的灵台地基、建筑、结构等等做了现场调查,按照史料文字的明确记载和限定,将散放的蟾蜍改为仪器的器足。新模型的蟾蜍,除具有保留测震的物质证据、撞击发声的功用外,还具有支撑樽体、提高稳定性、便于仪器的调节等作用;·在深入研究史料的基础上,详细考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将早期模型中倒置的全龙改为龙首,樽体的基形也由圆壶改为符合史料记载和汉代特征的温酒樽,同时对迄今能掌握到的国内外全部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