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态度与审美人生

审美态度与审美人生

ID:9021708

大小:26.7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4-15

审美态度与审美人生_第1页
审美态度与审美人生_第2页
审美态度与审美人生_第3页
审美态度与审美人生_第4页
资源描述:

《审美态度与审美人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审美态度与审美人生主体对审美对象所持的态度,主要是心理状态。它受时间、地点等客观条件影响,亦受心境、情绪等主观心理因素影响。审美活动要求主体从日常现实生活中脱离出来,保持与实用功利无关的态度。审美态度就是是人们在审美活动进行之初的特殊的心理状态。审美态度问题其实也是一个审美兴趣问题。美学史上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古希腊的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里对这一问题有明确的见解。他把审美感受理解为两种类型,认为一种艺术以提供快感为目的,一种艺术可能以增进道德为目的。而对此二者,柏拉图又都是从快感这一角度进行阐释的。他说,纯粹的快感是从真正的美中产生出来的。这类纯粹的快感是不包含坏的意义

2、上的自私兴趣的。因此,界限在很大程度上是清楚的。但是,这种快感是不是能和比较高尚的实在感情和意志的令人愉快的一面截然分开,常常不是很清楚的。但是,柏拉图认为现实中的具体艺术是可以满足实际欲望的,所以他是不承认具体艺术的高贵性的。从而可以看出他实际上赞同艺术的目的不在于审美兴趣,而在于实在的兴趣,即道德的兴趣。亚里士多德作为柏拉图的学生,当然是要继承老师的思想,但是亚氏的伟大在于对前人的发展和创新。众所周知,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之美在于它是对世界的模仿,但是他对美的兴趣主要是从教育的角度出发的,比如,他说所以要教图画,并不是为了灌输估计物品的商业价值的技巧,而是因为图画能使学生成为物件的美的

3、良好观察者。他认为悲剧的功能在于“净化”等,尽管他不再把美等同于道德,但是他强调美的道德功能,美德被他明确地归在美的项下。不过他认为美德被如此归类,并不是出于道德说教的理由,而是因为美德具有同感官美相似的某种直接光华的缘故。亚里士多德之后,到普罗提诺,美的道德主义的限制,连同它的形而上学的限制一起被抛弃了。美开始被认为是理性在感官中的直接表现,而且是单单通过审美形象的途径在感官中表现,因此,同道德是并列的,并不从属于道德。美只寓于形式中,而不寓于物质中,而且必须是这样,因为只有形式才能为我们所领悟。他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相比,有了一个巨大的飞跃。随着他的去世,希腊哲学家的创造才能也随之而

4、结束了。到了20世纪,现代西方美学具有了反传统美学的倾向。它主要反叛的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因为黑格尔美学是德国古典美学的高峰,同时又是整个西方传统美学的集大成,黑格尔美学是一种理性主义和“形而上”的思辨美学。20世纪的人本主义美学潮流中,有关审美态度方面的理论很快地发展并成熟起来,最受欢迎和重视的是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另还有闵斯特堡的“艺术孤立”说等。审美态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审美态度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面对审美对象时所持有的一种非功利的心理态度,这种态度有别于实践的、理智的、道德的态度。广义上的审美态度是把狭义的审美态度的作用无限地夸大了。他们认为外物美与

5、不美,是由审美主体决定的。这种观点认为,审美态度不是构成审美体系的一个伴随条件,而是一个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如果按照这种观点,那么,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能成为审美对象。事物能否成为审美对象都要以主体的态度为转移,也就是说没有一种衡量审美对象的客观标准了,美的规定性也不存在了。这种广义上的审美态度显然是不能成立的,这是一种极端的理论。我们通常所谈到的审美态度是取其狭义上的概念。审美态度怎样给人带来快乐人生呢?审美态度通过对人的现实基本生存境遇的超越带来快乐人生。人生的悖论有三,即人性的悖论,人生的悖论,人类社会的悖论。每个人都处于人生的悖论之中,我们没有时间,没有心情,发现生活中的美,当海上遇

6、雾时,我们想到的是早点解脱,我们用功利和实用的眼光来看海雾,这是社会对我们的异化。当我们用审美的眼光看海上遇雾时,此时就完成了社会对人的异化的超越,人的欲望,人生苦难的超越,回归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完成超越,带来快乐。哲学的目的是维护自由思想,寻找人类精神家园,美学的目的也是找寻人的自由,回归精神家园。审美态度使人从容,不为外物打扰,达到心灵宁静的快乐。庄子在《达生》中,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隙”,庄子说当人喝醉酒的时候,从车上跌下来,虽然会摔伤,但不会死。但当人处于清醒状态时反而会死。喝酒的人没有外物的干扰,处于从容状态,身体是放松的,身体本生的保护机能便能发挥作用。道家哲学就要求人们减欲

7、,处于“无为”状态,“无为”其实就是无所不为,放在审美态度中,就是让人处于“无蔽”状态,做到“心中无物”,抛弃功利、实用。也只有“心中无物”,达到“无为”状态,才能无所不为,才能“无蔽”,回到本真状态。“心中无物”的时间要多于“心中有物”的时间,当心中无杂念,无功利时,才会平淡如水,不为名、利,才能快乐。内心宁静,不为外物所扰,做到“心中无物”,专注于当下的每一件事,每一个时刻,就能达到“大境界”,这也是通往快乐人生的道路。审美态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