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儒家的文学观

孔子和儒家的文学观

ID:9013488

大小:5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4-14

孔子和儒家的文学观_第1页
孔子和儒家的文学观_第2页
孔子和儒家的文学观_第3页
孔子和儒家的文学观_第4页
孔子和儒家的文学观_第5页
资源描述:

《孔子和儒家的文学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二节孔子和儒家的文学观一、孔子及其思想观念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理论批评家。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其文学思想与其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文化教育思想紧密联系。——深刻体现变革时代的复杂矛盾。(一)哲学思想在哲学的思维方式上,孔子不愿对抽象理论问题作宏观思辨研究,更注意具体实际问题的研究——这种影响及于中国文化传统和文论发展(二)政治思想“克己复礼”,这里的“礼

2、”注入了重视人道的“仁”的新内容(三)伦理道德(四)思想方法(五)美学思想二、孔子的文学观(一)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的关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孔子认为诗、礼、乐是人们进行以“仁”为中心的道德修养的几个必经阶段。①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注:“兴,起也。言修身必先学诗。”如: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论语·阳货》人的道德修养总要从具体感性的榜样学起,而《诗经》在孔子看来就提供了这样的典范,使人们的言谈立身行事有了可靠的合乎礼

3、义的依据。②“立于礼”是比“兴于诗”更深入的阶段。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礼是贯穿“仁”的原则精神的一系列礼节仪式的规定。从学习生动形象的《诗经》,到掌握礼的各种原则规定,实际上就是从具体感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使立身行事严格遵循礼的规定。③孔子所说“乐”,不是一般的“乐”,而是浸透了仁的精神的先王之雅乐(正乐)。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小结:无论是诗还是乐,孔子都把它们作为道德修养的必要组成部分,而对诗和乐作为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审美作用,则是常常被忽略或否定了的。同时,文艺

4、对道德修养的作用也被无限夸大了。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小结:孔子对文艺与政治外交活动之间密切关系的论述,固然是他的整个思想体系导出的必然结论,同时也是时代风尚所使然。(二)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思无邪”源于《诗经·鲁颂·駉》“思”有两种解释:一,作为语助词,没有实际意思;二,作思想内容解。“无邪”即是“归于正”。两种对“无邪”的不同解释:①汉儒:《诗》三百完全符合儒家“正”而“不邪”标准,因此

5、产生不少牵强附会、歪曲的理解,如《毛诗序》、郑玄等②宋代朱熹等宋儒:“无邪”指读诗人而言,认识到文学作品的价值与效果,不只决定于它的本身内容,与接受者的状况也有密切关系孔子认为《诗经》各篇内容都合乎其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实际上,《诗经》内容相当复杂,不同思想内容,很难用一个标准概括)孔子“思无邪”说和《诗经》实际内容上的矛盾,是孔子基本思想矛盾的反映。孔子思想一方面有维护旧制度的保守落后;另一方面又有反映时代新思潮的积极进步。因此,他能包容《诗经》中不同内容、思想倾向的作品于“思无邪”。“思无邪”从

6、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无邪”即是不过“正”,符合“中正”,也即“中和”。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尽量委婉曲折,不要过于直露。(三)文学的社会作用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①兴:审美作用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引譬连类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感发志意《诗传纲领》:托物兴辞诗歌的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获得美的享受。文学的美

7、学作用等于作者加读者区别:诗可以兴——兴于诗——赋比兴(诗歌具体表现技巧)②观:认识作用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观风俗之盛衰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考见得失社会背景:赋诗明(言)志孔子观点侧重于诗歌所反映的社会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文艺与现实的关系:具体、确切反映——现实主义特征③群:团结作用何晏《论语集解》:群居相切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和而不疏文学作品可以使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基于孔子“仁者爱人”与“泛爱众”的基础④怨: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何晏《论语集解

8、》引孔安国注:怨刺上政黄宗羲《汪扶晨诗序》:怨亦不必专指上政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怨而不怒“怨”是针对“不仁”的诸多现象,包括社会不合理现象;爱情婚姻的不如意;现实不良政治这一点体现了孔子思想中的民主和进步因素,也是孔子对古代献诗讽谏传统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并成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重要传统。补充:“兴观群怨”从不同侧面论述文学社会功能,但实际上是不可分割地统一于一个艺术形象中的。清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