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版

ID:8993750

大小:3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4-14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版_第1页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版_第2页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版_第3页
资源描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一、十年树木,终身树人出自——治国经典--《管子》   《管子》是战国时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很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传说是春秋时期管仲的著作。   现在版本的《管子》是在西汉时由刘向编定的,原有八十六篇,现只有七十六篇,内容分为八类:《经言》九篇,《外言》八篇,《内言》七篇,《短语》十七篇,《区言》五篇,《杂篇》十篇,《管子解》四篇,《管子轻重》十六篇。《管子》认为,人在万物中是最有价值的。《权修》篇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

2、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我苟种之,如神用之;举事如神,唯王之门”。翻译:这里是说:比起粮食、树木这些有用之物来,人的价值最高。“树人”可以收到“一树百获”之利。君主如果能懂得并身体力行,办事就可以收到神奇之效,这才是称霸天下的唯一门路。因此,《管子》认为:办一切事业首先要“得人。”治军作战,要“收天下之豪杰,有天之骏雄”(《七法》);治国要“远举贤人,慈爱百姓,外存亡国,继绝世,起诸孤”(《中匡》);成霸业要“始于人”,“与其厚于兵,不如厚于人”(《大匡》);“显于天下”,更须“务得人”。总之“人,

3、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五辅》)、“争天下者,必先争人”(《霸言》)。作为一个英明的沼国者,“所以取明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而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尝闻”(《五辅》),而“暴王所以失国家、危社稷、覆宗庙,灭于天下,非失人者,未之尝闻”(同上)。二、人配天地,最为天下贵《管子》不仅把人同谷物、树木相比较来说明其价值,而且还同其他动物相比较来说明其特点。“附岸三仞,人之所大难也,而猿猱饮焉”(《形势》)。从三仞高的崖顶上跳下来,这是人难以办到的,而猿猱却轻而易举地跳下来喝水。可见人有不如动物的地方。但是,蛟龙

4、得水,虎豹凭幽,动物只能凭借外部条件,单纯依赖自然环境而生存。而人却能“虑”、能“务”。人之所以宝贵,能成就大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是故,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不虑则不生,不务则不成,不傲则不失。”《管子》还认为,人有其“能”,又善于“用道”,才能有成效。凡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可以同天地媲美。作为君主应当“参于日月,伍于四时”(《版法》),尽管做到这一点的只有少数圣人,但人人都有这种潜力和可能性。三、以人为本《管子》在把自然与人作比较的同时,还注意到了人与社会的关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说:“一农不

5、耕,民或为之饥;一女不织,民或为之寒”(《轻重》甲)。因而“地大而不耕,非其地也;人众而不亲,非其人也”(《霸言》),土地再多,没有人去耕种,就等于没有土地;人口再多,大家都不以为你可亲,也不能算你的人民。这是很切实的道理。“有地而务本事,君国不能壹民,而求宗庙社稷之无危,不可得也。”(《权修》)因此,管仲认为,不重视人的社会地位的提高,不以人为“本”,则“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残而国亡”(《五辅》)。四、人者身之本《管子》不仅从整体上肯定了人高于万物,可以“参之于天地”,而且认为每一个人都有独立的价值。《权修》篇说

6、:“天下者,国之本也;国者,乡之本也;乡者,家之本也;家者,人之本也;人者,身之本也;身者,治之本也。”这里从治理天下以国家为本,最后归结到人以自身为根本,首先应把自己治理好。管仲在回答齐桓公询问治国之道时也曾说:“始于为身,中于为国,成于为天下”(《中匡》)。承认“人者,身之本”,也就肯定了个人的独立价值。那么,怎样为身,如何修身?管仲在回答桓公“请问为身”时指出:“道血气,以还应长年、长心、长德,此为身也”(《中匡》)。“道血气”是“为身”的办法,就是自我修养,修身养性。而目的却是为了延年益寿(“长年”)增长智慧

7、(“长心”)和提高道德水平。附:《汉书地理志》记载:姜太公被周成王封到齐国的时候,周公旦曾问他治齐方策,姜太公果断地回答了:“举贤而上功”五个字。此后,“兴贤”就成了齐国政治的传统。这种传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计出身,唯才是举;二是以功为尚,不重名分。齐国历史上,两位功业显赫的贤相——管仲和晏婴,前者为“鄙人之贾”,是个小商人;后者有所谓“东夷之子”之称,亦非齐之贵族。但二人都在齐国为相,名显诸侯。齐桓公的几个得力助手:宁戚是个放牛的,隰朋、鲍叔牙也都出身十分低微。齐威王时重用三个:内相邹忌,本为布衣之士;外将

8、孙膑,是个身体残废的刑余之人;上卿淳于髡,则是一个出身低微的婿。齐宣王时,收稷下学者76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可以说,齐国的事业几乎是代代相承的平民或出身下层的政治家干出来的。尚贤重士,已不是哪一个当权者的权宜之计或头脑发热,而是形成了一种政治文化传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